“廉潔”一詞在中國古籍中的首次使用,目前可考的最早文獻是戰國時期屈原的《楚辭》將之作為一個獨立的合成詞,如《招魂》開篇首句“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主此盛德兮,牽于俗而蕪穢”。朱熹在《楚辭集注》中注解:“清者,其志之不雜;廉者,其行之有辯;潔者,其身之不污。”這位從政九載的大儒,以“問渠那得清如許”的理學哲思,為中華廉脈注入深邃內涵,也深刻影響了八閩后世對“廉”的認知與踐行。
朱熹從政被宋孝宗稱贊為“安貧守道,廉退可嘉”,不但其一生的為官實踐為后世樹立了清廉正直的典范,更為可貴的是,朱熹在實踐的基礎上升華構建了系統的廉潔思想——深植于其“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理學體系,在“理一分殊”的框架下形成系統闡釋。朱熹將“廉潔”的根源指向了超越性的“理”,并對“理欲之辨”作出回答,闡明廉潔是“天理”,貪腐為“人欲”,故而要“遏人欲、存天理”,成功地將“廉潔”從一個單純的、工具性的政治倫理要求,升華為一個與個體成圣、宇宙和諧緊密相連的,具有本體論意義的哲學命題。
關于“廉”的具體內涵,朱熹承續《論語·陽貨篇》中“古之矜也廉”經典論述,將“廉”定義為一種“棱角峭厲”的品質,并進一步闡釋“廉者”就是能夠做到“分得那義利去處”,同“廉者,其行之有辯”構成系統注解。在“義利之辨”中,朱熹并非簡單地反對“利”,而是反對“不義之利”,強調“莫營私利”。如朱熹在任漳州知州時,上《條奏經界狀》強調“正經界”是“公私之間,兩得其利”。
朱熹廉潔思想的本質是以“義利之辨”指明廉潔是“道義”根本,以“公私之辨”剖析廉潔的“公心”內核,不僅強調“公之一字,真居官要訣哉”,還告誡閩地學子“須要有廉隅墻壁”,才能夠擔負大任,以濟天下。
朱熹痛斥“不廉污穢”,誠意正心以破除貪欲對心性的蒙蔽,這與他在漳州賦水仙花“黃冠表獨立,淡然水仙裝”“嗟彼世俗人,欲火焚衷腸”、講《誠意篇》、推行“對移法”、整飭貪腐等舉措相呼應。他在授課時,特別警示學子勿陷入“廉,是題目上合說廉”的“偽廉”窠臼,更以“小廉曲謹、阿世徇俗”和“守一節之廉”作為反例,引導閩地士人跳出“拘于小節而失大義”的認知。
朱熹在崇安縣(今武夷山市)面對災荒,主持創建五夫社倉惠及災民,強調廉潔需與治世安民的實踐結合;撰《題米倉壁》告誡管理者:“度量無私本至公,寸心貪得意何窮?若教老子莊周見,剖斗除衡付一空。”
在朱熹系統化的理學教育和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其門下涌現出一批兼具學術造詣與廉潔操守的弟子。其廉潔教育離不開書院這一重要場所,武夷精舍是朱熹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親自創建的第一所書院,營建期間地方官役想要幫忙施工,朱熹特意致信福建安撫使趙汝愚稱“此是私家齋舍,不當慁煩官司”,本人“使弟子具畚鍤,集瓦竹,相率成之”。朱熹在滄洲精舍更直言勸諫學者:“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在漳州,朱熹面對州學亂象鮮明指出:“學校士人先要識個廉退之節。禮義廉恥,是謂四維。而今都寡廉鮮恥了,雖能文,要何用?”這充分說明了朱熹的教育觀中“廉退”“廉恥”的排序要遠高于“能文”。清乾隆版《長泰縣志》亦載:“朱夫子守漳,手書‘忠孝廉節’四大字于郡之學。”是其重視廉潔思想的直接物證,說明朱熹在學院教學之中直接將“廉”作為士人的核心道德倫理之一進行彰顯。如今在漳州市高新區白云巖紫陽書院的一副楹聯十分醒目:“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也是朱熹為漳州留下的廉潔資源。
陸游在《方士繇墓志銘》中稱:“朱公之徒,數百千人。”美籍華人學者陳榮捷統計朱熹門生共467人,美國漢學家田浩在陳榮捷統計的基礎上指出,378名學生的來歷可以考查,其中福建人占43%。朱熹的學生約有28%曾經在政府擔任官職。朱熹作為“君子之師儒”,以道導政,教導學生“視民如傷”“為蒼生謀”,而這些弟子將朱熹的廉潔理念融入政務實踐與個人修養,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踐范式,對中國古代士人群體的品格塑造產生了深遠影響。
朱熹構建的理學體系,深刻地塑造了此后800余年東亞世界的思想、政治與社會面貌。他的學說不僅在中國本土被尊為官方正統,更跨越海洋,對東亞文化圈的朝鮮、日本、琉球和越南等國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朱熹的廉潔思想依托朱子學(“理一”)在東亞的傳播,通過學者交流、典籍流通與政治實踐,不但在東亞思想世界以“同曲異調”的姿態(“分殊”)書寫,更深度融入這些國家的治理體系與文化傳統,塑造了這些社會的文化心理和道德期望。“廉潔”這一詞語,本身就在漢字文化圈內通用,成為東亞世界表達清廉品德的共同語言。
日語中“廉潔(れんけつ)”是典型的漢語借詞,傳入日語后基本保留了原意和字形。朱子學在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被德川幕府定為官方哲學,朱熹廉潔思想中關于克服私欲、動機純正的精神和倫理規范,曾深刻塑造了武士階層的官德理想。
朱熹廉潔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擁有獨特的作用,自當用時代精神激活文化資源,使之輝映在如今的時代星空。南平市選取朱熹園、考亭書院、五夫社倉等第一批10余處朱子文化遺存遺跡,串珠成鏈、系統集成,打造環武夷山國家公園朱子廉潔文化帶,推出“月朗風清”“武夷清風”“朱子之路”等主題線路。
福建師范大學團隊編纂的《朱子全書廉潔章句輯要》(5000余條廉潔論述)和《八閩廉箴備要》(3362條福建先哲廉語),為研究提供了系統文獻支撐。尤溪縣設置朱子廉潔文化展示館,舉辦朱子廉潔文化高峰論壇,編印出版了《正心誠意——朱子廉潔文化讀本》,全面深入挖掘朱子一生仁民愛國、持廉守正、崇禮尚孝、講信重義、固勤執勇的廉潔文化內涵。
未來應將朱熹廉潔文化深度融入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全局:一方面,把朱子“不營私利”“誠意正心”的理念融入干部教育體系,作為廉政培訓的鮮活教材,引導公職人員涵養清正品格;另一方面,推動朱子廉潔文化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通過家風建設、校園講堂、企業倫理課程等形式,讓傳統廉潔智慧轉化為社會大眾的價值共識,營造崇廉尚潔的社會風尚。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紀檢監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