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臺灣光復紀念日,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紀念活動。


10月25日,第一個臺灣光復紀念日,《我的國籍我的血》讀書分享會在福建農林大學舉行。活動由中共福建省委黨史方志辦、福建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臺灣同胞聯誼會、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等單位聯合主辦。省委黨史方志辦室務會議召集人、主任劉大可,福建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黨組書記、廳長羅慶春,福建農林大學黨委書記賴海榕、副書記陳世奎,福建省臺灣同胞聯誼會黨組成員、副會長歐陽迪莎,海峽出版發行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兼總編輯陳遠,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傅翔等領導、嘉賓,以及臺胞代表、臺灣義勇隊抗日志士后人、福建農林大學師生代表近百人參加分享會。分享會由福建農林大學黨委副書記陳世奎主持。

長篇歷史小說《我的國籍我的血》,由福建省作協副主席鐘兆云創作。該書以臺灣抗日志士李友邦為原型,塑造了李友邦、鄭中原等一批矢志不渝的愛國者形象,填補了臺灣義勇隊題材文藝創作的空白。

省委黨史方志辦室務會議召集人、主任劉大可指出,本次分享會兼具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與臺灣光復80周年的雙重意義。臺灣義勇隊的事跡印證了“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的深刻論斷,而《我的國籍我的血》以文學形式再現這段歷史,是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樣本。他表示,省委黨史方志辦將持續挖掘福建紅色資源,深化與高校及相關單位的合作,以史鑒今培育家國情懷。

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黨組書記、廳長羅慶春盛贊鐘兆云將黨史與文學融合的創作之路,“作文有道”,“為人有情”,同時強調《我的國籍我的血》重版在特殊年份的非凡意義。他結合全省近5萬名在冊烈士、1.5萬余處烈士紀念設施的資源優勢,介紹了福建在烈士紀念設施管護、遺屬關愛、精神宣傳等方面的創新實踐,提出要以英烈褒揚工作為抓手,以英烈精神為紐帶,推動祖國統一大業。

福建農林大學黨委書記賴海榕對各方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他指出,福建農林大學前身院校的師生,抗戰時強農報國服務抗戰經濟,1945年臺灣光復后心系臺島投身光復建設,與書中兩岸并肩抗戰的精神契合;提出將《我的國籍我的血》作為思政與校史教育核心教材,融入校園文化與“四史”教育,引導師生理解兩岸同胞民族屬性,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貢獻力量。

省臺灣同胞聯誼會黨組成員、副會長歐陽迪莎表示,省臺聯是臺胞的家,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始終加強與島內臺胞和港澳、海外臺胞的溝通與聯絡,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祖國統一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她會向更多臺胞推薦這部好書。

海峽出版發行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兼總編輯陳遠從出版視角解讀了該書的價值。他表示,福建人民出版社10年前約請鐘兆云以此題材進行創作時,李友邦的事跡尚不為人熟知,此次《我的國籍我的血》重版恰逢《臺灣義勇隊檔案》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堪稱“適逢其時”。未來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將繼續推出抒寫兩岸同胞同仇敵愾、共同抗戰的精品圖書,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用出版記錄歷史、啟迪未來,為祖國統一大業貢獻出版力量!

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傅翔從評論家的角度,與大家分享《我的國籍我的血》一書在文學性、藝術性、思想性方面的特色與突破,對作者多年來始終堅持主旋律創作表示敬佩。

分享會現場,作者鐘兆云深情回顧了創作歷程,坦言為還原歷史群體,曾廣泛搜集兩岸抗日史料,力求展現一個時代的愛國群像。他特別提到,創作過程中深刻感受到臺灣光復日的厚重意義,李友邦等志士的奮斗正是為了實現臺灣回歸祖國,而這本書的修訂重版,也是希望在臺灣光復80周年之際,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

臺灣義勇隊抗日志士后人鄭嵐、臺胞代表簡以信等先后發言,從不同維度闡釋歷史記憶的當代價值,提及臺灣光復日時無不感慨,認為這一紀念日是兩岸共同的精神財富。




福建省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主任易向農,福建省委黨史方志辦吳珊珊博士,福建農林大學臺灣籍師生張瑋尹、張家愷、劉欣俞,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朱勁涵等讀者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展現了不同群體對這段歷史的情感共鳴。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公眾服務部主任王增華朗誦臺灣詩人巫永福1936年所作詩歌《祖國》,福州市革命英烈紀念園講解員牛晨以《義勇揮戈血同源》為題激情澎湃地講述了李友邦與臺灣義勇隊的事跡,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中共福建省委黨史方志辦、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等五家單位領導聯合向福建農林大學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福建省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等五家機構贈書,推動《我的國籍我的血》所承載的抗戰精神與家國情懷廣泛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