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廈大,嘉庚建筑映秋陽;人類博物館內,兩岸文脈續新章。10日下午,作為第二屆福建統戰文化周的重要配套展覽,“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專題巡回展”在這里啟幕,以考古實證為鑰,打開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依”的“歷史密碼”。
展廳內,時間仿佛凝固。一張張泛黃的考古圖片在燈光下舒展,一段段沉默的文字開始訴說。冰河時代的砸擊石片、中原祖地的遷徙、思鄉的文藝作品……這些兩岸共同的記憶,如一把把鑰匙,輕輕打開了時光的鎖,年輕學子們沉浸于展陳中,神情專注,目光中既有對歷史的敬畏,更有對血脈親情的深切感知。
“你看,臺灣八仙洞遺址的砸擊石片和我們福建出土的一樣。”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學生劉萌輕聲對同伴說,手指在圖片上輕輕劃過,仿佛能觸摸到千年前的溫度。
本次專題巡回展由廈門大學黨委統戰部、廈門大學檔案館/文博管理中心牽頭主辦,以海峽兩岸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軌跡為脈絡,精選了270余張文物和史料照片,分為“史前相連 文明相接”“骨肉天親 血脈相依”“文脈相繼 禮俗相承”“深化交流 弘揚賡續”四大板塊進行展出,系統闡述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同根同源的歷史文化淵源,以及當代兩岸同胞攜手,共同賡續中華文脈的生動實踐。
臺灣研究院研一學生王依月凌在“思鄉情深”展板前駐足良久。燈光下,一首《望大陸》詩歌稿靜靜陳列,墨跡雖已斑駁,但“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的詩句依然清晰可辨。
王依月凌微微俯身,仔細端詳,“巡回展溯源了大陸與臺灣之間的聯結,同學們看了都產生強烈的歷史認同感。”
值得一提的是,巡回展還詳細介紹了廈門大學與臺灣的校地情緣,以及學校百年來發揮對臺學術研究、決策咨詢、文化交流優勢的珍貴史料。
“廈門大學在兩岸研究方面具有學術優勢地位。早在20世紀50年代,廈門大學教授林惠祥就開啟有段石錛的研究,證明了大陸百越族與南島語族之間的關聯性。近年來,廈大語言學、考古學等學科領域均發表了重量級論文,證明南島語族起源于中國東南地區,成功奠定了廈大在閩臺研究中的優勢地位。”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博士后吳文鼓勵同學們,要善于通過觀展汲取養分,結合自身專業所長進行思考,進而找準未來研究的方向,為祖國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入學前,對廈大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中國最美大學’,入學后才真正認識到它作為兩岸學術交流樞紐的深厚歷史底蘊。”劉萌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是我們的一門必修課,這次巡回展為理解這門課提供了最生動的教材。”
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院長張侃穿梭于觀展的學生之間,不時停下腳步與同學們低聲交流。當他聽到劉萌這番感悟時,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說:“巡回展是第二屆福建統戰文化周暨廈門統戰文化月的重要部分,10%的照片是首次公開,旨在讓青年學子從歷史的維度理解統戰工作凝聚人心、增進認同的重大意義,自覺肩負起賡續兩岸文化、深化學術往來、守護骨肉親情的歷史使命。”
據了解,“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專題巡回展”在廈大人類博物館展覽期間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參觀。巡回展將持續到2025年年底,并在廈門大學各校區進行巡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