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丹桂飄香。在華安縣仙都鎮市后村的詹氏祖祠、家廟前,又一對新人喜結連理。每當這個時刻,市后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詹惠杰總會微信連線海峽對岸的高雄市楠梓區芎蕉腳詹家村的宗親詹榮輝,希望將這份詹氏族人的喜悅,分享給同脈連枝的臺灣親人。
“詹氏河間開國族,祖祠佛耳振家聲”,再次看到詹氏祖祠門框上雕刻的楹聯,視頻那頭的詹榮輝百感交集。8年前,高雄市芎蕉腳的詹氏宗親相隔兩個世紀,重歸祖地尋根謁祖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跨海尋親
一灣淺淺的海峽,分隔著血脈相連的親人。在市后村土生土長的詹惠杰從未想過寶島臺灣居然生活著自己的親人。
故事要從2006年市后村重修族譜說起。根據當時的族譜記載,1305年,詹氏八世祖從安溪縣祥華鄉多卿村遷移到華安縣仙都鎮市后村市上自然村,也就是今天的市后村開基。然而,由于年代久遠,族譜受損嚴重。為此,彼時50多歲、時任市后村黨支部書記的林文章決定帶領村民沿著祖先的足跡,重返安溪收集資料、修繕族譜。
林文章從小便跟隨父母在市后村的外祖父母家長大。聽老人們講,詹氏宗親曾遷往臺灣,卻不知道具體在哪。“想不到,此行讓我們有了意外的收獲。”林文章等人從安溪詹氏族譜中尋獲了一段重要信息——“華安市上詹氏第27世四房往臺灣鳳山縣芎蕉腳,共有慚、珠、池、平、懽、陳等數人一同前往”。
“這說明在清朝,市后村的詹氏宗親遷往了臺灣一個叫‘芎蕉腳’的地方。”林文章等人將這段詹氏族人渡海遷臺的過往記錄到重新整理、編寫的《華安仙都市上詹氏族譜》中。自此,“遷臺的詹氏后代在哪里?”就成為許多市后村村民一直想探尋的謎團。
2009年,漳州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詹春生帶著臺灣詹氏宗親總會秘書長詹儒德到市后村走訪,林文章分別送給他們一本重修的詹氏族譜,請他們幫忙尋找遷往臺灣鳳山縣芎蕉腳的詹氏宗親,開啟了一場兩岸尋親行動。
“鳳山縣就是今天的高雄市。”2009年至2016年的7年間,詹儒德帶著林文章贈送的族譜,多次到高雄探訪,還委托高雄詹氏宗親詹川德協助尋找,卻依然無果。
轉機發生在2017年。這一年的6月19日,第九屆海峽論壇·兩岸“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在廈門舉辦。5月初,作為臺灣詹氏宗親的總聯絡人,詹儒德邀請詹川德帶領高雄宗親一起前往廈門,卻意外得知一個消息——現任高雄市詹氏宗親會會長詹榮輝的另一個身份是“芎蕉腳詹家村社區發展協會會長”。
“芎蕉腳!”詹儒德敏感地捕捉到了這個熟悉的地名,5月26日詹儒德帶上市后村的族譜,從臺北趕到高雄,與詹川德、詹榮輝在芎蕉腳會面。當詹榮輝從詹儒德手中接過市后村的族譜,看到那句“華安市上詹氏第27世四房往臺灣鳳山縣芎蕉腳”時,立刻紅了眼眶。
“往日的臺灣鳳山縣芎蕉腳,就是今天高雄市楠梓區芎蕉腳。”詹榮輝告訴大家,芎蕉腳詹家村社區的詹氏宗親就是從第27世開始繁衍,至今已傳到第37世,全村共有300多人。“過去我們不知道自己來自大陸哪個省份,今天終于找到‘根’了!”
那一天,當得知華安的宗親正在四處尋找他們,詹榮輝決定帶上高雄芎蕉腳詹家村社區的宗親們,跨海尋親去。
地名為證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鄉親們夾道歡迎、送上花環,閩臺宗親一起拉著紅布條步入詹氏祖祠,共祭先祖……盡管已經過了8年時間,但第一次回到祖地尋根的情景,詹榮輝記憶猶新。
時間回到2017年6月18日,詹榮輝帶著10多位高雄芎蕉腳的詹氏宗親踏上了市后村的土地。在詹氏祖祠前,他久久凝望著門兩側雕刻的楹聯,疑惑地問道:“上聯‘詹氏河間開國族’中的‘河間’是什么意思?”
“市后村的詹氏是從河北河間遷到福建安溪,再分支到華安的,因此在祖祠上留有‘河間’二字做紀念。”林文章解釋道。
“難怪家中祖輩留下的匾額上寫著‘河間堂’三個字,連父親也囑咐我,要在他的墓碑上刻上‘河間堂’,原來這就是我們的‘根’。”詹榮輝恍然大悟地感嘆道。
步入詹氏祖祠,閩臺詹氏宗親認真比對著族譜。詹惠杰與詹榮輝驚喜地發現,他們分別是詹氏第34世、第33世。
“想不到相隔兩個世紀之后,我還能在祖地找到自己的親人。”詹榮輝激動地緊握詹惠杰的手。
詹惠杰告訴詹榮輝:“其實,在祖祠附近有一個叫‘香蕉下’的地方,那里是市后村祖輩們聚居過的地方,它的閩南語發音就是‘芎蕉腳’。”
閩臺一家,地名為證。當詹惠杰帶著“芎蕉腳”的宗親們走進“香蕉下”,那里的一草一木以及祖先生活過的痕跡,用歷史的回響叩響了血脈的共鳴。
第二年,詹惠杰應邀帶領著10多位市后村詹氏宗親,跨海探訪高雄芎蕉腳宗親。相同的鄉音、相同的習俗、相同的地名,讓閩臺宗親間有著聊不完的話題,彼此的心更近了、情更深了。臨別時,大家約定:“今后要帶更多的兩地宗親交流互訪,因為我們的‘根’就在一起!”
薪火相傳
在協助詹榮輝等高雄宗親回鄉尋根的同時,詹儒德也回到了自己的祖籍地——安溪縣祥華鄉多卿村(今美西村)。
這里的佛耳山麓,有一座靈惠廟,是紀念詹氏始祖的廟宇。廟宇正中間有塊刻著“父子封侯”四個大字的牌匾,記述著安溪首任縣令詹敦仁父子致力于祖國統一的感人故事。
據史料記載,五代十國末年詹敦仁避亂歸閩,卻始終心系桑梓。他拒王審知征召,隱居佛耳山。閩被南唐所滅后,詹敦仁助力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保境安民,使閩南免于戰火,并勵精圖治治理安溪縣,彰顯深沉的家國情懷。其子詹琲繼承父志,北宋時期,陳洪進據漳泉時,詹琲勸其納土歸宋,避免了兵禍,促成國家統一。父子二人因安民定邦之功,先后受封“靖惠侯”“靖貞侯”,世稱“父子封侯”。
對于這段故事,詹儒德早已耳熟能詳。“盡管我生長在臺灣,但自幼聽長輩們講述詹敦仁父子的歷史功績,大陸一直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在詹儒德看來,兩岸詹氏同根同源,尤其是安溪縣祥華鄉多卿村走出去的閩臺詹氏,更是一脈相承、血脈相親,更應該共同傳承弘揚詹敦仁父子的愛國愛鄉愛民精神。
對此,詹惠杰、詹榮輝深表贊同。“無論是臺灣‘芎蕉腳’,還是華安‘香蕉下’,兩地族譜的起源地都在安溪縣祥華鄉多卿村。”詹榮輝與詹惠杰約定,除了補充、完善好各自族譜的脈絡外,還要攜手將閩臺詹氏文化的精神傳播出去。
于是,詹惠杰發動村民們修繕詹氏祖祠、家廟,通過在節慶舉辦祭祖、文化展演等活動,加深村民們對詹氏文化的了解與認同;詹榮輝則帶領返鄉祭祖的芎蕉腳宗親,一起向臺灣的鄉親講述回到祖地的所見所聞。
“你看,今年的行程已經從年初排到年末啦!”視頻那頭,詹儒德向詹惠杰發來一份日程表,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廟慶、祭祖、聯誼等各種島內宗親活動。詹儒德希望通過參與臺灣各地詹氏宗親會的活動,將閩臺詹氏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
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借助每年海峽論壇·兩岸“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的平臺,兩岸宗親終于有機會敘親情、話發展。
雖然現在兩岸交流出現一些困難,但作為臺灣詹氏宗親的帶頭人,詹儒德仍排除種種阻礙,堅持往來兩岸,成為兩岸宗親交流交往的“使者”。今年國慶期間,詹儒德專程來閩,赴廈門、龍巖、南平等地的9個詹氏宗親組織與村落,參加進香祭祖、廟宇落成、圓譜大會等活動,每一場活動都承載著詹氏家族的歷史記憶、情感交流。
“我會把每一次來大陸參與交流的成果與感受帶回臺灣,進一步推動兩岸詹氏宗親的往來與合作,讓這份血脈親情薪火相傳。”詹儒德堅定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