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征,如帶有“塬”的地名一般分布于黃土高原地帶,帶有“厝”的地名一般分布于福建地區,在閩南數量尤其多。我們以福建“畬”字地名為研究對象,通過“天地圖”福建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進行窮盡式地名檢索,同時參看福建省各地地名錄進行材料補充,從中探究畬族的歷史遷徙路徑,討論當地留存“畬”字地名的原因。
要研究“畬”字地名,首先需要辨別“畬”與“畬”二字的關系。國務院規定“畬”用于“畬族”的法定族稱,而“畬”主要指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在古代文獻中,“畬”比“畬”出現時間更早。從古溯源,“畬”最早見于《周易》:“不耕獲,不菑畬。”《爾雅》:“一歲曰菑,二歲曰新田,三歲曰畬。”《說文解字》:“畬,三歲治田也,《易》曰:‘不菑,畬田。’從田余聲。”段注:“畬之言舒也。三歲則為新田。”
畬田是古代常見的耕作方法,南宋范成大《勞畬耕(并序)》:“春初斫山,眾木盡蹶……則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糞。明日雨作,趁熱土下種。”介紹了畬田是在春季砍伐山中植被,待其干燥后焚燒,然后用燒作的灰作為肥料,借助雨水使其滲入土壤,再進行播種。這從側面說明畬田這種耕作方式更適合氣候濕潤、雨水繁多的南方丘陵地區。
據學者考究,“畬”應由“畬”訛誤或孳乳而成,二字在古代釋義相互重疊,因而使用功能較為混雜。此外,“畬”的異體字為“輋”。清光緒年間《興寧鄉土志·人類》:“今邑北百三十里泰寧堡毗連大信地方,有所謂上輋、下輋、苗輋、荷輋。輋者,殆當時輋人所居之地,久遂沿為地名,特種族泯滅不可考耳。”謝重光考證,“輋”(畬)作為民族名稱應該出現在南宋中葉,《輿地紀勝》記載當地的稜禾為“山客輋”所種,比劉克莊《漳州諭畬》一文至少早35年。
福建省的“畬”字地名分布主要集中于龍巖、三明、南平,三市的“畬”字地名數均超過50例。值得關注的是,福建省目前畬族人口最多的寧德市只檢索到4例以“畬”作為用字的地名,分別為葛畬、后畬、后畬坑、吳家畬。從收集結果來看,山區城市占比較高,沿海較少,且“畬”主要作為通名,前接專名。
李如龍《漢語地名學論稿》中將地名分為描述性、記敘性和寓托性三類。以此為參考,對“畬”字地名進行分類——
第一類是描述性地名。從地形地貌角度來看福建“畬”字地名,洋畬中“洋”表示此地有河流。從方位來看,頂梨畬因地處一片梨樹上方而得名。嶺背畬可以看出該村背山而居。地名中還有許多直接添加方位詞,諸如“上、中、下、后”一類。使用“動物+畬”命名的有豬仔畬尖、鴨姆畬、牛畬等,保留了閩方言中動物小稱“豬仔”,以及與普通話同素異序的閩南方言詞“鴨姆”(即母鴨)。還有以“植物+畬”形式命名的村落,如桃畬、楊梅畬、茶畬、柳畬、苦竹畬等,從中可以看出當地曾經或現今仍有的大量作物、植被。另有形式上以“顏色+畬”進行命名的,如紅畬、白畬、烏畬。也有更簡潔地用“數字+畬”命名的,如三畬、三百畬、百種畬等。
第二類是記敘性地名,反映了當地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自然人文景觀、姓氏、歷史傳說等。最常見的是以“姓氏+畬”進行命名,如張畬、李畬、蘇畬等,還有在姓氏后加入“家”字命名的,如吳家畬、賴家畬、傅家畬、廖家畬、黃家畬等,有家族聚落的特性。
部分地名保留了當地歷史源流、方言文化,如浮流畬保留了永安市的地名古稱“浮流”,雷公畬保留了閩地表示雷的方言詞。武平有災明畬村,這一地名看起來不易理解,而基于方言音韻與文獻記載,或可提出兩種解釋:一是結合當地方言特征,推測“明”可能為“民”,表示該地是災民逃難而定居;二是結合古代“災畬”表示耕耘之意,《易·無妄》言:“不耕獲,不災畬,則利有攸往。”可將災明畬解釋為該地曾有著刀耕火種的耕種傳統,且土地適宜耕作。
第三類為寓托性地名。古代統治階級為了方便管理地方,將儒家思想貫徹其中,也可在地名中顯現。此外,許多地名是由村民集體約定俗成的,如在福建“畬”字地名中有和美畬、良畬、吉畬等,寄托擁有幸福吉利生活的美好愿望。
還有地名較難根據表面意義進行歸類,史書、方志中暫無明確記載,但我們可以根據其他地區的同類地名進行推測。湖南湘潭有姜畬鎮,民間傳為明正德皇帝南巡至此賒姜而得名。另外,清《湘潭縣志》載為“姜氏墾畬之地”,意為姜氏在此使用刀耕火種的方式開墾土地,繁衍生息。長汀的姜畬坑地名由來或許也可以此為參考。
福建地名中“畬”字含義,如果以現今畬族人民居住的情況來看,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畬”意義更接近,指傳統刀耕火種方式,“黃畬”就結合了當地農耕特點以及姓氏傳統。一類是畬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如“官畬”。官畬村起源于清順治年間,畬族人從華安汰口逆江而上,直至新圩,而半山腰間已有一戶剛中舉為官的漢族人居住,將遷居漳州府郡,就將其交給了畬族人。“前有漢人為官,后有畬民為居”,“官畬”由此得名。與此相似的還有浙江云和已廢止的歷史地名“高畬”,于明代出現,因地在高處,村民均為畬族而得名。明代藍姓祖先從福建省梅樹下村遷云和小葛,后分居建村于此,由此形成了高畬聚落。可見“畬”作為地名也有保留了其民族特色的含義。
從畬族名稱的起源發展來看,畬族與刀耕火種的生存方式是密不可分的,這就使得“畬”在其含義中必然保留了耕作方式的意義。畬族是一個游耕民族,在古代較為艱苦的環境中不斷遷徙、適應新的環境,其所居地區又多為山間,地勢陡峭,因而“畬”與“斜”關系緊密。此前有許多學者推測東南一帶的“畬”字地名均有著畬族遷徙的印記,經過對畬族遷徙路線、畬族古今分布情況的考察,這些大量以“畬”為地名的村落既可能與畬族有關,也有對刀耕火種這一耕作方式的保留,對地勢陡峭的形容。
“畬”在古代是對畬族人民的背稱,畬族人自稱“山客”。從情感態度的角度來看,當地至今仍保留有帶“畬”字的地名,是否可以從中望見畬漢民族融合的印記?即使村落后期以漢族人口為多,依然保留了曾有的“畬”字地名,且福建“畬”字地名不是個例,而足有275個。地名同民族的命名發生了直接連接,由此可見畬族與客家人、閩地先民的關系應比以往的認知更為緊密。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