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為功。我們要牢記囑托,通過政策、資源、創新、市場等核心要素的協同作用,驅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雙重發展,為建設文化強國貢獻福建力量。
◆政策協同:頂層設計與執行機制的動態調適
文化領域涉及多部門,政策目標往往需要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政府引導與市場活力、保護傳承和創新開發、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等多重復雜關系之間尋求平衡。政策協同有助于整合部門資源,重構生產關系,預防政策重復或沖突,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
一方面,通過全面系統的政策設計,打破部門間的壁壘,優化資源配置,釋放文化生產力。其核心在于政府成為規則制定者、平臺搭建者和服務提供者。通過文化事業的公共性、普及性與文化產業的市場性、創新性的相互促進和動態平衡,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另一方面,構建“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之間的動態調適機制。這種機制不僅有助于提升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能增強政策應對復雜多變環境的能力,形成“事業為產業鑄魂、產業為事業造血”的良性循環。如,福州古厝保護案例展示了通過《古厝》紀錄片等文化媒介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進而利用古建筑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再將產業收益重新投入到保護工作中,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資源協同:文化生態與市場業態的相互賦能
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核心要義。無論是在繁華的城市,還是寧靜的鄉村,文化事業和產業的繁榮發展都離不開對本土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包括歷史積淀、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體系、社會氛圍等方面。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將這些文化資源轉化為服務或產品的商業模式,有助于充分釋放文化要素的潛在價值,從而提升文化服務效能。資源協同既是破解一些地方文化事業缺活力、文化產業缺根基難題的關鍵,也是實現文化生態和市場業態相互賦能的必由之路。
我們可以通過事業主導型(資源—產品轉化)、產業驅動型(需求—資源定制)和生態共建型(資源—資本—技術三元融合)等具體實踐路徑,構建文化生態和市場業態相互賦能的共生體系。如福建德化陶瓷的傳承、保護與發展的實踐,堪稱事業主導型資源協同促進產品轉化的成功范例。政府主導建設陶瓷博物館、扶持大師工作室,產業端則通過出口創匯支持文化事業,打造“中國白”品牌,從而將傳統工藝提升到國家文化形象的高度。與此同時,工匠(生產者)在非遺政策(文化生態)支持下進行創作,通過陶瓷藝術館(展示業態)和定制工坊(體驗業態)傳播技藝,消費者在購買器具(產品業態)時,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器以載道”的東方美學,實現“以文化人”。
◆創新協同:技術驅動與內容創造的雙輪驅動
激發創新活力是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在實際操作中,文化事業往往面臨創新力不足的困境,文化產業則往往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和創新性轉化。只有通過“技術驅動”與“內容創造”的協同創新,才能激發文化事業的活力,并推動文化產業的深度發展,實現文化產業的持續繁榮和文化事業的全面進步。
首先,文化產業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與重工業相比,文化產業以其低能耗、低污染的特性,以及創新性、融合度高和附加值大的優勢,能夠有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增強創新動力,并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實現“以文興業”。其次,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產業發展,為文化產業的品質提升和效能增進集聚動力。借助5G、人工智能、VR/AR等技術的融合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升級再造,不斷孕育新的創意源泉、拓展新的應用場景,并開辟出新的市場空間,以有效解決文化產品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動文化生產方式的革新和生產水平的提升,激發文化產業的內生動力。再次,促進“文化+”的賦能發展,推動文化與旅游、教育、科技、農業、工業等領域深度融合,塑造新型產業業態。最后,技術是引擎,內容是核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缺一不可。沒有技術驅動,內容可能會面臨故步自封、傳播有限等問題;沒有優質內容支撐,技術則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實現其價值。只有通過雙輪驅動,才能促進文化的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進而更好地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市場協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共生
市場協同指的是各種經濟主體之間通過相互合作、協調一致的行為,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共生。這種協同不僅涉及企業之間的合作,還包括政府、社會組織、消費者等多方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具體來說,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社會責任、公平競爭、優化產品供給等,避免因經濟利益而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政府則應通過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法規,引導市場行為,促進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同時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社會組織可以通過監督、倡導和教育等方式,推動企業和政府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保護消費者權益。消費者則應增強自身的權益意識,理性消費,積極參與市場監督,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貢獻社會價值。
市場協同作用下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共生,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理想狀態與必然趨勢。當二者發生沖突時,我們應堅持將社會效益置于首位的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觀。一方面,穩定的社會環境、高素質的勞動力、良好的生態環境、公平的市場規則為經濟效益的長期可持續增長提供前提條件和廣闊空間。另一方面,市場成功為社會效益提供物質基礎和持續動力。市場成功不僅意味著商品和服務的有效流通,而且代表著企業經濟效益的實現,從而促進就業、稅收以及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如電視劇《山海情》,在大幅提升福建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同時,創造的各項稅收又反哺文化事業,形成“以產哺文”的良性循環。
建設文化強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堅持通過政策、資源、創新、市場四個核心要素的協同作用,才能構建起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共榮共生、互為支撐”的發展格局,筑牢公共文化服務的根基,激發文化產業的市場活力,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促進跨領域融合、激活傳統文化,并采取多種措施奮力打造數字化、融合化、創意化、國際化的新型文化業態,為建設文化強國貢獻福建力量。
[作者為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度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一般項目“習近平文化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FJ2024XZB053)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