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霧輕籠山野。走進長汀縣四都鎮上蕉村桃樹灣森林多功能林下中草藥生態復合種植基地,金毛狗蕨、骨碎樸、白及青翠欲滴,仿野生靈芝、石斛、金線蓮長勢喜人。這片占地3268畝的綠色寶庫,正是長汀著力打造的“共富林場”。
“共富林場”是以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為核心,聯合村集體、合作社、林農等形成的林下經濟發展共同體。近年來,長汀縣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引擎,通過黨建引領、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建設“共富林場”,盤活沉睡林地資源。
“林下作物種不好、賣不出,是當前農村發展林下經濟普遍面臨的兩個瓶頸。”長汀縣林業局局長李榮斌說。因此,長汀縣重點著眼于同科研院所和成熟企業合作,如聯合福建農林大學、皖西學院等高校,為藥材品質提升和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引入重點企業龍巖本草若初科技有限公司,通過企業的銷售渠道拓寬林下產品銷路。
不難看出,借外力是“共富林場”運行的一大邏輯。如何才能把更多力量引進來?
優質的山林資源是吸引外來主體落地的基礎。長汀縣通過實施“伐針造闊、擇針套闊、疏針促闊、空地補闊”策略優化林分結構,提升森林質量,為林下道地藥材生長創造更優的生態環境。
長期以來,外來新型林業經營主體雖帶著資金、項目、人才、市場落地,但由于其并非林權證持有者,不僅無法獲得銀行的貸款支持,還易產生山林糾紛。為破解該難題,長汀向林業經營主體發放林下經濟不動產登記證,該證件可作為抵押融資、項目申報等事項的憑證,為林業經營主體提供有效物權保障。
聚合各方資源和力量的“共富林場”,如今已轉化為農戶腰包里實實在在的收益。
近日,在桃樹灣森林多功能林下中草藥生態復合種植基地的一處山場——四都鎮上蕉村四排山場,工人正抓住好天氣開展林下山地清理。
上蕉村四排山場隸屬于長汀縣輝鴻農民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通過股權合作與托管經營,整合了178戶社員的分散林地。目前已種植各類林下經濟作物2130畝,涵蓋姜黃、茯苓、靈芝、黃花遠志等,年創收超300萬元。
“過去守著林子難變現,現在通過合作社股權合作、公司統一經營,收入來源多了。村民既可以拿租金,又可以掙薪金、分股金,實現‘山上有活干、家門口有錢賺’,這真是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上蕉村黨支部書記吳水長說,如今,輝鴻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年租金收入達5萬元,人均工資年收入達3.6萬元,戶均年收入超15萬元。
“共富林場”模式運行后,上蕉村林下經濟產業由一產向二產發展的步伐也逐漸加快。
在上蕉村的林下產品加工廠里,現代化的加工車間干凈無菌,彌漫著清新的草木香氣,技術員正把生產出的靈芝產品擺上貨架。“我們引進靈芝加工設備,進行靈芝切片、破碎、烘干、包裝,原來每斤150元的靈芝經過加工包裝成靈芝茶后,每斤可賣到500元,極大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吳水長說。
數據顯示,截至7月,長汀縣已培育輝鴻、本草若初、御篁等“共富林場”12個,帶動6.8萬農戶參與,戶均年增收2.3萬元,林下經濟面積突破193萬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