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華安縣新圩鎮官畬村,是閩南地區3個仍保留自己民族語言的畬族村之一。早年,因山高路遠與外界聯通較少,“學靠賒、醫靠借”的官畬村曾被人們稱為“光賒村”。
如今,官畬村全村不依靠單個產業支撐,每家每戶至少有三份收入:一份收入來自質優價高的茶產業,人均收入超萬元,一份收入與旅游業相關,還有一份是每年村集體收入所獲得的分紅。數據顯示,2024年,官畬村接待游客3.8萬人次,經營收入460萬元,村集體年收益55.6萬元,村民人均旅游分紅600元,人均年收入突破3萬元。
近日,記者走進這個從深山里富起來的少數民族村落,從官畬村的生計、生活與文化活力,看村莊的共富路徑帶給我省其他少數民族村怎樣的啟示。
茶產業讓村民致富
連續降雨,云遮霧繞的官畬村猶如流動的水墨畫卷。乘坐觀光車上山,霧氣鉆進車窗,在腳下繚繞。
“這霧、這海拔、這青山綠水,都和茶葉品質相連。”官畬村支書鐘海王是村里最早一批種茶人,他回憶,村里第一批茶苗是當年掛鉤的漳州市直機關單位發放的。
原先,全村村民靠百來畝的稻田、果樹維持生計,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種茶若是有出路,全村都會受益。”鐘海王打聽到,鐵觀音適宜在300~1000米的海拔生長,喜多霧、多陽光漫射且溫度較低的氣候,官畬村的各項條件正適宜種茶。
種茶可行的消息傳遍村子,男女老少紛紛開荒種茶。彼時,華安縣圍繞“興茶富民”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扶持茶產業發展。
“原先種茶只是自己喝,后來種上鐵觀音,有了賣茶的銷路,一年收四季,還供不應求。”村民鐘麗華直言,做茶后不久家里便蓋起了小樓,一家十幾口人的居住條件大大改善。
好生計讓大家有了奔頭,短短幾年,茶園滿山。全村種茶面積達1000多畝,村里的畬寨茶業專業合作社升級為國家級農民合作示范社。像鐘麗華這樣住上新房的家庭,通常把一層留出來,購置制茶設備用于制作成品茶。
“茶產業也分兩條腿走路,一半走高端,一半走零售,家里還申請了‘官畬七妹’的茶品牌。”鐘麗華說,家里一年茶產業銷售額約100萬元。而這,只是她家中的其中一份收入。
畬鄉吃上“旅游飯”
步入官畬村,每個屋檐下都統一裝飾有“雙鳳朝陽”的傳統標志,寓意著畬家生活蒸蒸日上、安定團結,也吸引著每一位剛到村里的游人抬眼關注。
“有關注就有流量,畬村的底色就是發展特色。”鐘海王想到,官畬村雖與外界不常聯通,但與之相對的,這里仍完好地保存著畬族語言、民族服飾、畬歌對唱等傳統。“現在生活好起來了,這些傳統能更好傳下去。”
2009年,全省認定11個民族村寨作為首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村,官畬村位列其中。
有了前些年靠茶產業鼓起來的村集體口袋,村兩委積極謀劃整治村容村貌、修繕村莊道路、改造特色民居以及建設畬族文化項目。
很快,碧山宮、畬族風情廣場、畬歌對唱鳳凰臺、七星瓢蟲屋、露營基地、龍嶺步道等別具畬鄉風情的項目相繼落成。2014年,官畬村成為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大量游客開始慕名而來。
“我家房子大,住得下!”鐘麗華把家里一樓改作餐飲飯店,二樓改造成4間民宿,全家人的起居搬到三樓,原先一樓的制茶場所則搬到了嫂子家。
“游客來了不僅可以住,還可以吃到特色的農家土雞土鴨,假期非常受歡迎。”鐘麗華說,吃上“旅游飯”,家庭也多了一份收入,生活的盼頭更足了。
官畬村發展旅游的規模初現,引來了國企投資,開始以村企合作模式整體性地打造官畬特色景區。
2018年,官畬村與漳州文旅康養集團達成一致:由企業接管村里景區、項目的經營;前3年,每年支付村莊30萬元,第4年及以后,每年支付村莊40萬元;同時,官畬村門票收入的10%作為給村民的分紅。
今年春節前,2024年村企合作共38.96萬元分紅款發放到了村民的手里。村企合作的分紅,成了全村村民的第三份收入。
特色文化重煥光彩
擂響迎賓鼓,踏歌入畬鄉。
在官畬村,90%村民涉足旅游業。但村莊總面積4326畝,其中山地面積3800畝,再除去房屋面積,旅游場地較為有限,如何豐富旅游業態,讓游客留下來?
“山水起歌舞,畬村講故事。”在鐘海王看來,見物、見人、見生活,是畬族文化最直觀的展現,也是畬村旅游多樣化的突破口。
現在,村里三分之二的村民成為企業的一員,或從事餐飲服務,或解說導游,或成為民宿管家,而從小能歌善舞的鐘麗華則加入了歌舞表演隊。
“以歌代言是畬民最喜愛也最常見的表達方式,用來傳承禮儀、孝道和族規,在田間地頭總能聽到畬民即景抒情、隨題應答的歌聲。學畬歌,必定要請教村里的老人,才能學到原汁原味的畬歌。”鐘麗華說,畬歌畬舞的曲目越發豐富,表演隊伍也越發壯大,不僅有本村人,也有鄰村和縣城的參與者約30名。如今演出已發展到每周固定7場,且節假日還會加演。
不但在本村表演,還受邀前往鄰鎮、縣城、市區巡演。這份工作在鐘麗華看來分外快樂,在傳播畬族歌舞文化的同時,每年增收約4萬元。
臺上畬歌畬舞,臺下是長桌宴、篝火晚會,體驗畬族同胞“三月三”、請火節等傳統民俗。“烏米飯是保留節目,由烏稔樹嫩葉取汁浸糯米染制成。端午期間,我們把烏米飯制成烏米粽,一來延續畬族特色,二來方便游客購買外帶,也增加旅游收入。”漳州市官畬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明智說,有得吃、有得看、有得玩,沉浸式體驗畬族民俗風情,讓游客有理由來,更有理由“留”。
2022年,華安縣入選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縣,如今官畬村的鄉村集市項目、茗香古道項目、茶文化展館、文創基地等均已竣工。
幾年來,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文明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等榮譽,官畬村也盡收囊中。
畬族小村的故事還在繼續,村民或許還將有更多的收入,正如官畬村“雙鳳朝陽”標識,寓意著畬家生活蒸蒸日上,迎來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