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丙戌科狀元龔用卿曾在閩侯題下“疏松綠竹擁村原,跨岸橋通十四門”的優美詩篇;明代詩人鄭元韶過閩侯,留下了“西望旗山數里遙,尋常春漲阻耕樵。而今游客過多少,憶渡溪源十四橋”的感嘆;王應山編纂《閩都記》,將名士陳椿《重游超山寺》中“月華隱映三千界,水氣浮沉十四橋”的描繪收錄其中。上述詩句中的“十四門”“十四橋”皆指坐落在今福州市閩侯縣榕橋村的十四門橋。
十四門橋又稱榕橋,是福州市現存最長的宋代平梁石橋。《大清一統志》記載其“在侯官縣西南超山下”。十四門橋靜臥溪山之間、旗山之麓,橫跨溪源溪(又稱可溪)、邱陽河交匯處,溝通溪源溪東西兩岸,是古時連接閩江南港南岸與西部山區的主要通道?!陡V莞尽肪砭庞涊d:“十四門橋在招賢里。壘石為橋,釃水凡十四道,故名?!?/p>
福建橋梁素負盛名,明末清初文人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評價閩中橋梁“最為巨麗”“無處不堪圖畫”,說自己“每度一橋,輒為愾嘆”。十四門橋作為宋代平梁石橋建造工藝的結晶,無疑可受如此贊譽。十四門橋呈東西走向,全長95米,寬1.8米,擁有雙分水尖船形墩共計13個,構成14個通水孔并因此得名。
橋臺與橋墩由條石疊砌,橋墩之間各以兩根厚約半米的石梁平鋪。石梁之上還保存著幾處刻文,橋東一孔北側鐫刻有“(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十二月庚申造,至八年(1085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畢,石匠張保”的字樣,可見修筑十四門橋所用時間之長。南側鐫刻有“興禾里林居廣與室中陳二十一娘,同心發舍造石橋一十四門,上報四恩,下及一切舍生,同沾福利”的落款。另一端則刻有“陷橋第十四門丙戌年同期修復”“民國十七年(1928年),孫文瑛重修”等內容。
十四門橋結構嚴密,古時修建過程中根據當地淤泥沙地松軟而令橋難以固定的地質特點,采用了“睡木沉基”的建筑工藝,將數層縱橫交錯而編成的木筏作為橋基,固定在建橋墩位置的水面上,通過在水面上壘石砌墩,將木筏沉到水底,厚重的基礎令木筏緩慢沉降,基礎與橋墩受力均衡,從而令橋身堅實牢固,降低了毀壞坍塌的風險。
關于十四門橋的修建,一說始建于唐末五代時期,后在宋代時重修;一說始建于宋代,由上街鄉紳林安世捐資籌建。林安世,字居廣,為唐末開閩都統使、上街六橋林氏始祖碩德之六世孫?;莼铮ń耖艠虼澹┦怯捞┛h進入閩侯縣的必經之路,而流經惠化里的溪源溪除受閩江潮起潮落影響外,也匯集了自永泰、閩清群山而來的溪流,水面有百米之寬,舊無橋梁,鄉民及來往行人只能憑船過河,倘若山洪暴發,便有翻船落水溺斃的風險。樂于助人的鄉賢林居廣為解除鄉民煩憂,慷慨解囊,捐資修建了十四門橋。
《八閩旗山志》中記載了一個關于林居廣修橋原因的傳說故事。據傳宋時此地并沒有橋,林居廣清明時節前往超山祭掃祖墳時,經過此渡口,恰好擺渡船剛剛離岸,他只得呼喊船夫回來,但船夫為難道:“欲疾渡,何不造一橋過去?”林“聽而憤之”,于是將攜帶的祭禮安在岸上,當即禮祭并許愿說:“我愿立即回去籌備建橋?!睔v時6年,終建成此橋。
十四門橋建成之后,經歷多次毀壞與重建。橋邊保存著兩塊年代不詳的修橋碑記,上面記載著“橋圮經年,屢憂春渡”“蹇遭洪水沖壞橋梁”等字句。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一橋身損壞,半掩土中。清同治年間,因山洪暴發沖毀南端二孔及多孔橋面,沖垮西南第十四個橋墩。民國十七年(1928年)時重修,遺憾的是,因資金、技術的限制,修復后未能恢復第十四孔橋洞,成為十二墩十三孔的樣式。
2005年10月遭超強臺風“龍王”摧殘,十四門橋遭到嚴重損毀,以至“三墩坍塌,雙梁折沉,余亦傾圮,岌岌可?!?。后籌得40多萬元,于2007年將其修復。在修復過程中,意外出土清嘉慶年間沖毀沉沒的一門石梁,并復原十三墩十四孔樣式,以正“十四門橋”之名。而后于惠化里公園外立下一塊石碑,作《重修十四門橋記》記錄此事件。
2023年9月5日,因臺風“海葵”引發洪水,十四門橋再次受到損壞,第五、第六、第八橋墩被沖擊,第七橋墩被沖毀,石梁有四根斷裂。在修復過程中,使用了“激浪以漲舟、懸機以牽引”的方法安置石板,并進一步對橋墩進行維修和加固。在今天游覽十四門橋,能比較直觀地發現第七橋墩與其他橋墩的不同之處。
十四門橋建成至今,已歷900余年風雨,今天,它同往昔一樣,依然靜默地起矗立在溪源溪上,溝通著兩岸來往。林居廣捐資修橋的決斷,絕非一時之意氣,石梁上所鐫刻的“上報四恩,下及一切舍生,同沾福利”的愿力,早已超越了石橋本身。它將古代鄉賢濟世安瀾的宏愿,鑄為可觸可感的不朽之物。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