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嶺是近代福州外國僑民與中國名流夏季避暑聚集的國際社區,以風景優美、多元文化共生享譽國內外。1932年出版的《福州旅行指南》已經將鼓嶺列為福州之名勝古跡,鼓嶺吸引眾多沿海地區外國僑民避暑納涼,“凡南部各埠如廈門、汕頭、廣州等處遠道來臨,每年達二百人以上”。鼓嶺的盛名也吸引國內名人紛紛前往,“故六七月之交,鼓嶺之麓,如山蔭道上,往來不絕”。鼓嶺之上中外人士的聚集造就了繁榮和盛的場景,“古董商數家,咖啡館、飲食店、照相館、西醫店及日常必需品之商店,應有盡有”。鼓嶺成為福州外僑及國內人士避暑度假、會議活動的人氣之地。
鼓嶺外僑對日本威脅的感知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日本的軍事威脅直接引發中國各地民眾的不安,寓居鼓嶺的外國僑民通過外地軍民遭受的炮火轟炸,感受到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威脅。隨著戰火逐漸蔓延至福州周邊,僑居在福州的外國僑民漸次感受到日軍的毀滅性破壞。
哈佛大學館藏的美國公理會福州駐點檔案(The Foochow Mission of the American Board,1847—1951)顯示,“1937年日本侵華導致外國人在華局勢的巨變”,這種局勢將禍及外僑。僑居福州的美國人哈羅德·馬修(Harold S. Mathew)曾記載了福州遭遇日本轟炸的情況:“1938年4月,日軍經常在上午10點至12:30之間轟炸福州,福州格致中學不得已將上課時間調整至上午7點至10點,而文山女中則調整至下午4點至晚上9點。1938年5月在廈門淪陷之后,日軍兵鋒直指閩江口,福建協和大學內遷邵武。5月10日當天,日軍丟下18枚炸彈。1939年6月,日軍又開始轟炸福州,其中一枚炸彈直接擊中協和高中,學校不得以在白天關閉。9月29日,日本人的炸彈炸毀了萬壽橋部分橋體。”
福州城內居民面臨日本的軍事威脅有如懸頂之劍,而鼓嶺位處福州北部山林之間,從地理位置上本可遠離戰火。然而,外國僑民工作和生活的福州已處于日軍轟炸范圍之內,鼓嶺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在日軍炮火之下。日機轟炸破壞直接導致安全局勢的惡化,迫使福州外國僑民不得不陸續撤離。
部分僑民將其在鼓嶺的房舍轉讓給當地人,其后或內遷至福建內陸永泰、邵武等地,或就地歸返各自的國家避難,鼓嶺夏季避暑勝地一時間從喧囂熱鬧變得十分冷清。
日軍占領鼓嶺
日軍對福州的軍事行動對鼓嶺造成了直接的破壞。日本以臺灣為基地,對福州地區的野心可謂由來已久。太平洋戰爭前夕,日本擬定了“福州作戰—C4號作戰計劃”。根據日本參謀本部《南支那兵要地志軍用資源概說》記載,早在1933年,日軍便已籌劃從羅源、連江、桃源3個方向登陸后到福州道的進攻路線,其中自連江—梅洋—陳洋—中侖嶺—福州道這條線路上,中侖嶺即位于鼓嶺之旁。
1941年4月,日軍發起登陸戰役,進犯福州。進攻部隊屬于駐扎在臺灣的華南方面軍第48師團和第18師團一部,率先攻入福州城區的則是第48師團所屬第47聯隊,這支部隊士兵主要來自日本九州。根據1963年日本出版的《鄉土部隊奮戰史》(平松鷹史著)第2卷之《福州攻略戰》的戰史記錄,第47聯隊的宮地大隊從羅源登陸,第47聯隊下屬的高木大隊從連江經湯嶺登陸,另外還有臺灣步兵聯隊及管野大隊也參與了進攻福州的侵略行動。
鼓嶺是扼守福州的要地所在,當時日軍在鼓嶺一帶構筑了攻守防線,駐防部隊為高木大隊,該大隊在中侖嶺至鼓嶺一線特意設置了日軍分屯所,戰略任務是駐守至所有日軍從福州撤出。為此,駐扎鼓嶺的分屯所在當地特設戰略警備區,并強占鼓嶺上的房舍,作為其指揮部和后勤保障中心。
1941年9月,在福州軍民的抵抗之下,日軍不得不撤出福州,但在經歷了幾番戰火洗禮的鼓嶺之上,許多外國僑民建筑此時已經淪為斷壁殘垣,這是鼓嶺避暑勝地自形成以來遭遇的最為嚴重的人為破壞。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對日宣戰,日本對在福州美國僑民的威脅變得更為直接。
日軍對于鼓嶺國際社區的破壞
1942年3月,美國籍傳教士康爾樂向當地政府提出保護外國人的住宅及其家具等財產的要求。為顧及國際聲譽,是年9月,福州警備司令部會同當地警務人員前往閩侯第二區鼓嶺鄉進行實地調查,對于鼓嶺外國人住宅及其損毀情況留有記錄,相關資料保留在福建省檔案館,其中民國福建省政府發給閩侯縣政府的關于《會同調查鼓嶺外人住宅損失情形請察核等情電請飭令駐隊收取與外僑物品發還見后由》電文詳細記載了鼓嶺外國僑民的具體損失情況。
調查報告直言外僑建筑與所屬物品損毀原因首系日軍的破壞,“福州淪陷時,該處駐有敵軍,常向外人住宅拆毀木料并搬取用具物件,所有管人亦不敢出面干涉”。易言之,日軍進攻鼓嶺及其在鼓嶺駐扎的軍事行動是鼓嶺國際社區破壞的主要原因。閩侯縣調查人員的外僑資產登記表顯示,德國、美國和英國僑民在鼓嶺的建筑及其室內財產皆有不同程度被日軍破壞的記錄,其中損毀最嚴重的是德國禪臣洋行和蘭師姑(英國)名下的房產。
德國禪臣洋行在鼓嶺登記的門牌為399號,位于今柱里露營地的后浦樓古厝群中,原為德國禪臣洋行創始人、曾任德國駐福州領事謝彌沈(Gustav Theodor Siemssen)的度假別墅,始建時間不晚于1895年。1942年,閩侯縣警察局調查明確該建筑毀壞的原因是“被日本破門而入失落不能,被盜破門入者三次”。日軍占領福州導致鼓嶺原有的自治秩序無法維系,外僑撤退又帶來鼓嶺人口的銳減,以致盜賊橫行。
調查報告十分詳盡地記載了禪臣洋行房舍的損失,包括大小柴、竹桌十四張,大小柴、竹椅十四張,藤椅五張,破掛鏡二張,呆(矮)桌燈四個,大小椆七個,木鐵床二個,呆(矮)柴床二個,洗湯(揘)二個,食(飯)椅六張,衣裳掛二個,破水缸一個,油箱一個,尿盆三個,破掛鏡五個。
在鼓嶺居住的英國女傳教士蘭師姑名下共登記牌號為160號、164號和185號的3座洋房,均被日軍損毀,調查登記表備注信息皆是“此屋被敵軍破壞甚重”。
其他諸如登記為美國醫生邱文光(Douglas P.Coole)的房舍,其門牌為365號,家具具體損失細節如下:“玻璃四十二片,破椆大小五架,壞棹仔二張,破椅三張,馬桶椅三個,缸仔二個。”還有來自英國的尤先生,其登記門牌為128號,該房舍也是被標注為“此屋被敵軍破壞不堪”。美國駐福州總領事卜力克(R.P.Butrick)(門牌168號)、德僑呂先生(門牌393號)的房屋也被洗劫一空,閩侯縣警察局調查后定性為“此屋被敵軍破壞不堪”。
日軍對華軍事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曾為度假勝地的鼓嶺國際社區在日軍侵閩期間遭受過嚴重破壞,日軍不僅強占鼓嶺的建筑、拆毀沒收大量的屋內家具,更是破壞了當地的社會與經濟秩序,給鼓嶺造成嚴重損失。福建省檔案館館藏有關鼓嶺郵局的檔案記載,也從側面反映其后鼓嶺國際社區逐步走向沒落,再難恢復往昔輝煌。
共同的苦難經歷熔鑄了外國僑民與中國普通民眾之間共同的戰爭記憶,由此凝結成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共情共識。目前,囿于鼓嶺相關歷史檔案資料的稀缺,深入挖掘日軍對福州鼓嶺破壞的歷史細節,仍有待未來進一步的探索。
(作者單位:福建省檔案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