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五六十年代,谷文昌十四年如一日,在福建帶領東山人民戰天斗地、敢謀善成,艱苦卓絕地干成了許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實事,從根本上改變了東山惡劣的生態環境,將風沙肆虐、災害連連的荒蕪海島變成了“天藍水碧海灣美,沙白林綠島礁奇”的“東海綠洲”,不僅使東山人民擺脫了逃荒要飯的苦日子,而且為后來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東山,清明節“先祭谷公,后拜祖宗”已經相沿成習。谷文昌之所以能干成這么多好事實事,得到當地百姓的衷心愛戴,這與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分不開的。習近平總書記稱贊他為“實事求是的典范”,他的先進事跡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借鑒。
對黨忠誠是信仰支撐
谷文昌的黨性無比堅定,對黨絕對忠誠是他堅持實事求是的信仰支撐和信心來源。他曾講過兩句話:“不能因為受了委屈,就喪失信念”,“我是經過溝溝坎坎的人,但我始終堅定,任何時候都要相信黨,相信黨組織”。谷文昌一生有“三怕”:一怕黨的事業干不好,二怕黨的形象受損害,三怕身為黨員被老百姓戳脊梁骨。這“三怕”,恰恰體現了谷文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和無限忠誠。
剛到東山不久,谷文昌就遇到“壯丁”家屬的處理問題。國民黨潰逃前,從東山島抓走4700多名“壯丁”,使約占全島三分之一的家庭陷入骨肉離散的悲慘境地。對此,谷文昌憂心如焚。這些“壯丁”被抓走之后,他們的家庭不僅失去了主要勞動力,生產、生活陷入極度困難之中,而且在當時嚴峻的斗爭形勢下,他們如果被定性為“敵偽家屬”,就會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不能被平等對待,飽受精神和生活的雙重壓力。這些老弱婦孺的情況引起了谷文昌的高度關注,他深切地認識到妥善處理好這個問題,共產黨會得到東山百姓更加衷心的擁護。谷文昌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聽取各界人士的意見。許多基層干部反映,這些人是被國民黨軍隊捆綁強行抓丁的,不是他們自愿的,他們及家屬也是受害者,這是國民黨造的災。谷文昌堅定指出:“共產黨人要敢于面對實際,對人民負責。國民黨造災,共產黨要救災。”經過谷文昌的多次建議和極力推動,東山縣工委接受了他的提議、統一了認識,并作出審慎的決定,將“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并對他們采取相應的救濟政策,在政治上不受歧視,困難戶給予救濟,孤寡老人由鄉村照顧。這項決策被當地百姓贊為“一項德政,十萬民心”。“兵災家屬”們對共產黨非常感激,他們說,“國民黨抓走親人,共產黨卻把我們當作親人”。后來在1953年的東山保衛戰中,他們中的許多人踴躍支前,為保衛戰的最終勝利奮勇出力。
在東山保衛戰的過程中,同樣體現了谷文昌堅定的實事求是精神。面對十倍于己的敵人來襲,福建省軍區作出機動防御作戰的計劃,要求地方黨政機關天亮前全部撤出東山島。谷文昌仔細研究了東山的實際情況,他認為當時全縣人民的守島意志和士氣空前高漲,從而力主民眾與守島官兵一起堅守待援。因為在東山保衛戰前夕,谷文昌帶領東山人民做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戰備工作,包括肅清敵特分子、廣泛開展對敵斗爭、鞏固海防的宣傳教育、發展壯大民兵隊伍、推行德政贏得民心等舉措,東山民眾紛紛訂立愛國公約,提出“大家一條心,對敵齊斗爭,威武不能屈,收買不了心,海防鞏固好,確保東山島”的口號,全縣人民眾志成城和駐島部隊一道構筑起固若金湯的鋼鐵防線。在這種情況下,敵人要是膽敢來犯,肯定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谷文昌的觀點和駐守東山島的部隊領導意見高度一致:如果敵人來了,我們便撤退,東山百姓將會再次遭受巨大困難,新生的人民政權將會失去民心支持,況且敵人占據了有利地形和工事之后,日后我們再收復的成本和代價將會高得多。基于以上考慮,谷文昌堅決表態,地方干部將與守島官兵一起戰斗,敵人來了可以打游擊,組織群眾支前,決不撤退,這大大增強了守島官兵堅守待援的信心。最終,堅守待援的方案獲得省軍區的批準與支持,建立在實事求是基礎上的正確決策,成為贏得東山保衛戰偉大勝利的重要因素。
一心為民是動力源泉
谷文昌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是他堅持實事求是的根本動力和力量源泉。“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谷文昌把這兩行字寫在筆記本上,也刻在了心上。谷文昌非常關心同情貧苦百姓,他開會講話經常會引用毛澤東《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文章內容。在30多年的從政生涯中,谷文昌始終如一與群眾打成一片,東山全縣60多個村400多名生產隊長,他都能當面叫出名字。他走到哪里都把“關心群眾生活”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事事都為群眾考慮,努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各種問題。在東山工作的14個春秋,他把“只要對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排除萬難也要做到”的赤子情懷付諸實踐,及時準確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憂、所急,一樁樁、一件件都干到了人民群眾的心坎上。看到群眾的困難時,他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有群眾找他反映問題,即使是半夜三更他也熱情接待,還經常從家里省出口糧留困難群眾吃飯。以至于東山流傳這樣的順口溜:“有代志(事情)找谷書記”。谷文昌還特別注重群眾工作的方法和藝術,他經常教育干部,無論辦什么事情都要有群眾觀點,為群眾著想,從實際出發,不能隨心所欲。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既然是為人民服務的,為什么不多聽聽群眾的意見呢?”
調查研究是根本方法
調查研究是谷文昌堅持實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和基本前提。為了帶領東山縣人民戰勝風沙、根治旱澇,谷文昌親自擔任“沙荒調研隊”隊長,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全縣沙荒調查工作,全面深入地了解沙災情況,摸清底數。他帶領縣委、林業工作人員等一班人走遍全縣400多座山頭、3萬多畝的沙灘,查風源、找風口,把一個個風口的風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詳細地記錄下來。谷文昌還發動縣委一班人深入農村,和老農促膝長談,聽取了許多意見建議。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和廣泛征求各界群眾的意見,谷文昌開始制定并完善治理風沙的科學方案。谷文昌還親自擔任造林試驗小組組長,帶領這個由林業技術人員、領導干部、老農民組成的團隊,采取“笨”辦法在飛沙灘上“旬旬種樹”,定時觀察氣候、濕度、風向、風力等對新種木麻黃回青、成活的影響。經過一番艱苦的調查研究與總結試驗,終于摸清了木麻黃的生長規律,總結出沙地種植木麻黃的技術要點。一條防風固沙、植樹造林、改變自然面貌的“東山經驗”至此形成。據《中國共產黨東山歷史》描述:從1958年到1963年年底,全縣已造林73039畝,營造護田林帶223條,總長184公里。14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筑起了一道道綠色的長城。森林覆蓋率達36%,綠化率達96%。千年肆虐的風沙,終于在谷文昌的帶領下,被英雄的東山人民制服了。時至今日,福建沿海4000多公里的防護林,都是以東山模式為樣板的。
谷文昌說:加強調查研究,是改進干部作風,貫徹走群眾路線的重要措施。他在東山興起調查研究的好風氣,使縣委在調查中密切聯系群眾,深入了解實際問題,工作更加實事求是,減少“瞎指揮”和“命令風”,也改善了干群關系。谷文昌曾派出調查組,就縣委關注的問題,如農業生產、農村社員棄農經商、社員分配等問題,深入到生產大隊、農村公社、城鎮、工廠、漁業大隊及其他相關部門,進行細致的調查研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形成調研報告,由縣委作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批示,再編成《調查研究》簡報,下發各有關部門。這對正確指導東山開展各項事業、改善人民生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單位:福建谷文昌干部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