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山百姓心目中,谷文昌是個古道熱腸、特別樸實的人。他摸實情、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的感人事跡,至今仍歷歷在目,成了東山人的集體記憶。
1949年6月,一批從淮海戰役潰退的國民黨軍隊進駐東山,因為官多兵少,自稱“再生部隊”。怎么個“再生”法呢?靠抓丁,抓滿一個排的,排長升連長,抓滿一個連的,連長升營長。
1950年5月10日凌晨2時,國民黨軍隊突然包圍銅缽村,以查戶口為名,擄走147名壯丁。而當時的銅缽村只有298戶1334口人。遭此浩劫的銅缽村,三日不見炊煙,從此成為遠近聞名的“寡婦村”。
兩天后,東山解放。谷文昌從古雷乘船進入東山島,并擔任城關區區委書記。銅缽村就在城關區轄區內,谷文昌多次來到這個災難深重的小村莊。他看到,承受骨肉分離之苦的女人們,在政治上精神上還面臨著艱難的境遇。
面對銅缽村女人那無助和痛楚的目光,谷文昌的心陣陣顫動:這些被國民黨抓走的壯丁,都是窮苦的農民,他們是被國民黨軍隊用刺刀繩索強行擄走的。國民黨造災,共產黨要救災,一定要幫助她們脫離苦難。
1950年11月,谷文昌擔任了縣工委組織部部長。他進一步了解到,東山島人口只有83000多人,而國民黨軍隊撤離東山前,先后3次抓壯丁就抓走4000多人。一個人被抓走,他的家庭,加上社會關系至少涉及10個人,這樣,兵災涉及的人數接近當時全縣總人口的一半。對這些飽受兵災之苦的群體如何定性,關系到是否堅持黨的實事求是原則,關系到新生政權能否得到最廣大群眾的支持。
在谷文昌的積極建議下,縣工委形成共識,把“敵偽家屬”改成“兵災家屬”,后來上級采納了這個建議,對這些家屬政治上不歧視,經濟上平等對待,困難戶予以救濟,孤寡老人由鄉、村照顧。當時,東山全縣60多個行政村就有20余個村的婦聯主任由“兵災家屬”擔任。
“敵偽”“兵災”兩字之差,天壤之別。黨愛人民,人民向黨。“兵災家屬”德政的人心效應,在接下來的東山保衛戰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1953年7月15日黃昏,國民黨軍出動兵力,全副美式武裝,直撲東山島……這支艦隊一駛出料羅灣,即被解放軍的海岸觀察哨發現,及時上報福建省軍區。
福建省軍區葉飛司令員電示東山守備部隊公安80團團長游梅耀,由于我守島部隊與進犯之敵力量對比懸殊,守島部隊可作機動防御,于16日晨4時以前撤出東山島,然后組織力量,準備反擊。
游梅耀團長認為,如果守島部隊撤出,國民黨軍隊登陸后就會利用我們挖好的坑道、修好的工事,給我們實施反擊造成很大麻煩。現在,我們進入坑道、工事,就能有效阻擊進犯之敵,為增援部隊贏得時間。同時,他要求地方黨政機關干部連同家屬,在天亮以前全部撤出東山島。
谷文昌表示,東山縣委、縣政府機關干部將與守島部隊戰斗在一起,組織干部、武工隊、民兵、救護隊進入崗位,全力支援守島部隊。
谷文昌的態度堅定了游梅耀的決心,這位身經百戰的老紅軍高興地說:“雖然我只有1200名戰斗人員,可背后有83000東山人民的支持。我立即向省軍區首長報告。”
在激烈的守島阻擊戰中,剛剛解放3年的東山人民用英勇的行動保衛新生的政權,支援解放軍守島部隊。許多“兵災家屬”冒著槍林彈雨,為解放軍送彈藥、送開水、救護傷員。
經歷30多個小時的激烈戰斗,東山保衛戰勝利結束。
在東山保衛戰后受到表彰的100多個功臣中,就有相當一部分是“兵災家屬”。她們說:“國民黨抓走我們的親人,共產黨把我們當親人養。哪怕做鬼,也愿意為共產黨守島!”
正是實事求是的德政,溫暖了“兵災家屬”的心。
最讓東山百姓感念的是,谷文昌帶領全縣人民制服風沙,綠化海島,造福了子孫后代。
昔日的東山,百姓飽受風沙之苦,“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災”。面對“神仙也難治”的漫漫黃沙,谷文昌沒有“擊鼓傳花”、把難題推給后任,而是立下“不制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的誓言。
谷文昌并不是“情況不明決心大,心中無數點子多”。他從調查研究入手,帶著“沙荒調研隊”,實地考察,找到了“風口”“沙喉”;在治沙過程中,他經歷了筑堤攔沙、種草固沙的失敗,認準了造林防沙之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歷經挫折,終于找到擋風固沙的先鋒樹種——短葉木麻黃;通過“旬旬造林”的科學試驗觀測,總結出在東山植樹造林的最佳時間和六大技術要點。
谷文昌堅持在一線調研、一線指揮、一線解決問題。他說:“關鍵時刻,領導干部有沒有在第一線是不一樣的。”谷文昌正是在第一線帶領干部群眾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復,終于實現了“上戰禿頭山,下戰飛沙灘,綠化全海島,建設新東山”的夙愿。
讓東山人民感動的是,谷文昌在東山一干就是14年,其中,擔任縣委書記整整10年,沒有任何短期行為,沒有任何浮躁心態,沒有任何表面文章。他用5年時間探索治理風沙的規律,取得植樹造林的成功,然后,又一鼓作氣,用了5年的時間,綠化了全海島。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谷文昌帶領全縣人民植樹造林82000畝,全島412座山頭披上綠裝,34000多畝的木麻黃防護林,在38公里長的海岸線上筑起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
正是這種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實干精神成就了谷文昌造福東山人民的一番偉業。這是求真務實的力量!
東山人對木麻黃有著特殊感情,它扎根沙丘荒灘,汲取著大地水分和營養,在艱苦的環境中頑強地生長;它不懼風沙、不懼鹽堿、不懼干旱,成為擋風固沙的先鋒樹種;它樸實無華,正直而挺拔,默默地奉獻著一生。而這,不正是谷文昌品格的真實寫照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