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四月廿四,小滿,馬巷元威殿前,南音社的弦友們反復打磨《金爐寶篆》曲牌,幾名巡游隊隊員手持彩旗,正在排練走位,空氣中飄散著醇厚的檀香。居民們在為一個多月后的池府王爺誕辰作準備。
馬巷,坐落于廈門翔安區的千年古鎮,青石板路蜿蜒的褶皺里,依然沉淀著南宋紹興年間建圩的市聲。清晨,觀音宮旁的碗仔粿攤位上已是人頭攢動,升騰的熱氣飄散出陣陣米香。8公里外的翔安火炬產業區內機器聲連續不斷。
從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到火炬高新區產業高地,如今的馬巷正以“產城文”深度融合的姿態,構筑起融合發展的新坐標。
海陸交匯 商貿繁盛
24歲那年(1153年)夏天,高中進士后又過銓試,少年得志的朱熹意氣風發,啟程動身前往泉州同安縣赴任主簿。他路過小盈嶺,經內厝、馬巷、新店,一路行至劉五店地區。
當時的馬巷三面臨海,唐宋古道干線在此交匯,其交通之通達給年輕的朱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未來的五年間,他多次到訪馬巷,并留下了“五百年前利不通,五百年后通利地”的讖語。
星霜荏苒,馬巷后來的發展似乎也印證了朱熹的判斷。
南北交融,控扼東西,作為閩南四大古鎮之一,馬巷自古便是“扼泉廈交通之咽喉”的要地。俯瞰馬巷的地勢,就宛如天地間的一輪商舫,南北高突的山脊勾勒船帆紋理,歷代商賈以腳步為槳,在這片土地上留下商貿的基因——
早在宋元時期,馬巷地區便借助地理優勢興起,成為中國海洋貿易最繁盛的區域之一。此地靠近同安灣,周邊有劉五店、澳頭、蓮河等古碼頭,是當時的“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通往內陸的重要中轉站,商船常在此停泊補給,16世紀又與漳州月港通航。
2012年版《廈門市地名志》記載:“馬巷原名馬家港,另傳為馬姓商人所居,故又稱馬家巷、馬厝巷。”“馬巷又有別名‘舫山’,因為這里的地形南北高,中間扁平,形同一艘揚帆起航的船舶,與渡口連接,直駛大海。”年近八旬的陳劍基是土生土長的馬巷人,退休前是馬巷中心小學副校長,他告訴記者,作為閩南四大古鎮之一,馬巷老街早在南宋期間就有了集市貿易的雛形。但是,真正讓老街熱鬧起來是在明朝時期,當時大批沿海居民為了躲避倭寇,遷往馬巷腹地,他們的到來,也讓馬巷的集市貿易量激增。
除了繁忙通暢的海上通道,由馬巷延伸出的陸上交通也相當完備,有形成于唐宋時期的官驛干線,以及之后開通的西宋線、馬澳線、同下線等數條古道,連接起如今翔安的西亭、澳頭、下潭尾以及同安宋厝等地。
位于這些古道干線交匯之處的馬巷成為商賈繁榮之地,并逐漸發展為繁榮農村小集市,成了無數討海人營商立鋪、安家定居的首選之地。明代理學名宦林希元盛贊其為“七泉之巨郡,南北之要沖”。
1775年,為了加強對同安縣東部沿海地區(包括翔風、民安、同禾三里)的行政管理和治安治理,同時便于管理當地的經濟事務,促進經濟發展,清乾隆皇帝下令在馬巷設馬巷廳,置通判公署,將金門通判移駐馬巷,職位稱為“泉州府分駐同安縣馬家巷通判”,并把一切“刑名錢谷事件”通通劃歸其管轄。
馬巷廳時期,馬巷商貿空前繁榮。當時曾任通判的胡邦翰曾由衷地贊道:“馬家巷店鋪櫛比,煙火萬家,洵村落巨鎮。”據生活在馬巷的廈門民俗專家蘇文田介紹,一直到民國時期,馬巷老街區域大概可分成十三個路段,分別是街市頭、上元街、十八坎、四甲街、大宮邊與大宮口、五甲尾頂(包括六坎下、六坎頂等)等。
“馬巷有諸多巷弄,牛圩埔巷、麻油巷、牛磨巷等巷子,從字面就能想象出其與經營買賣牛、榨油、五谷等生產生活行當有關。”蘇文田說,這樣的巷名在馬巷老街內有數十條之多,可見當時馬巷商賈之多、貿易之繁榮。
登高遠眺,北部的同安灣,給予了馬巷無與倫比的優越位置;繁茂的市集,培植了馬巷厚重的商業根底。這兩股能量,至今仍在馬巷散發著綿長而蓬勃的力量。
跨越山海 文化互動
每年農歷六月十八這天,馬巷老街總是格外熱鬧。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齊聚于此,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共同慶祝池府王爺誕辰。
“池府王爺”是誰?為何他的生日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這一切要從明萬歷三年(1575年)說起。
據傳,那一年,池然奉旨赴福建漳州府任道臺,偶遇差官奉玉帝旨意前往漳州裁減人口。池然不忍百姓遭殃,智取瘟藥自服,瞬間毒性發作,化身于馬巷。玉帝欣賞其舍生取義的壯舉,委派其在翔安馬巷元威殿為神。
這一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在《馬巷廳志》中也有記載。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通判黃家鼎校補重刊的《馬巷廳志》卷十曰:“元威殿在五甲街,相傳神為武進士,池姓,于鄉耆夢中得之,后現象社里,鄉人鳩資建廟。”
記載中所提到的元威殿,又名池王宮,被公認是池王爺信仰的發祥地,至今仍屹立于馬巷古街深處。如今的“元威殿”三字匾額是集朱熹之墨寶而成,其旁“惠政宏敷懷抱家國,明延敬畏昭事天下”的楹聯彰顯著延續千年的家國使命與責任擔當。
“向海而生”的不確定性帶來了各異的民間傳說,在馬巷保存了關于池府王爺最熾熱的民俗節慶。每逢農歷六月十八,元威殿都要舉行各種傳統慶典,其中,最讓人們期待的便是池王巡境活動。
當地百姓抬著神像,一路鳴鑼開道,鞭炮齊鳴。巡游隊伍穿過繁華街道,深入狹窄巷子,將池王爺的庇佑與祝福傳遞到每一個角落。
400多年來,池府王爺的故事跟著商船、移民傳至東南亞一帶。越過山川,跨過大海,在新家園營建分靈宮廟的先民們,依然虔誠地供奉著來自故鄉的神明。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關于池府王爺的傳說傳入臺灣。“臺灣拜王爺的信眾非常多,只要條件允許大家都會來池府王爺祖廟朝拜。”臺灣中華道教民俗文化學會秘書長王雙秀向記者介紹,他們希望能夠開展系列活動,通過兩岸人員的往來,進一步加深兩岸文化交流。
如今,馬巷元威殿在全球擁有2500多座分爐,僅在臺灣就有800余座、700多萬信眾。2013年,馬巷元威殿入選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元威殿“池王爺信仰”入選福建省非遺項目。
文化腔調互融,風物食俗相交,人間煙火燦爛。虔誠的信仰,不止于血脈,還在于文明。“池王宮每年接待的臺灣進香團在100個以上。臺灣地區前來進香人數年均達4000人,且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翔安區馬巷池王宮管委會副主任委員許長春表示,一直以來,池王宮都積極通過池王文化這一橋梁,增強兩岸民間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通過池王文化的交流,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民延伸出了從尋根謁祖,到族譜對接,再到尋找同名村等文化交往活動,在割不斷的血緣親情聯系中,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池王文化作為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力早已跨越海峽,成為兩岸乃至全球許多民眾共有的精神家園。”蘇文田告訴記者,池王信俗中蘊含著“大愛”的精神內涵,反映了中國海洋文明的鮮明特征,是海峽兩岸、海內外華人“民族認同”的一股重要的精神力量。
產城融合 時代交響
2021年1月,馬巷完成撤鎮改街,由原來的“馬巷鎮”變為“馬巷街道”。從五代至清初隸屬于同安縣民安里、翔風里,到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設馬巷廳,到1950年馬巷鎮、馬巷區、馬巷公社,再到如今的馬巷街道,行政區劃雖有變動,其在文化、交通、經濟上的重要定位卻始終如一。
每年盛夏開學前,舫山書院后方的文昌樓閣,總有新入學的孩子在父母帶領下前來祈福,祈求小兒聰明伶俐、增長智慧。
元威殿(池王宮)等文物保護單位,每年迎來送往臺胞數十萬人次。“在這里,我仿佛穿越回了臺灣的老家,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讓我對兩岸文化的同源共流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感悟。”參觀完元威殿后,臺青李冠緯說道。
“像馬巷這樣的閩南文化古鎮,它本身就留下很多我們不可忘卻的歷史記憶。”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朱水涌表示。
2024年,廈門發布《廈門市閩南文化保護傳承發展規劃》(簡稱《規劃》)。《規劃》明確細化閩南文化的保護對象、范圍和措施,其中,馬巷古鎮就屬于文件中提到的閩南文化重點區域的“七處歷史地段”之一。廈門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重點區域將由各區人民政府按照《規劃》要求,制定重點區域保護方案并實施保護,進而保留和構建閩南文化空間和重點區域整體文化環境,致力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中心城市、國際閩南文化旅游名城”。
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余,馬巷也在現代發展中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地處廈漳泉閩南金三角腹地,馬巷如今再度成為閩南地區交通樞紐。
陸上,沈海高速、福廈高鐵、324國道、翔安大道等交通干道匯聚于此;海上,成立航運企業產業基地,現有船舶總運力占全市60%。
在馬巷北部,天馬系列、冠捷顯示、瀚天天成、華聯電子、好利來等頭部企業落地火炬高新區,海峽西岸新型顯示和集成電路重點產業基地不斷發展壯大;依托古鎮傳統資源優勢,翔安(巷北)工業園區形成電子電工配套、紡織服飾、倉儲物流等多種產業協同發展的綜合型工業園區。
“馬巷底蘊深厚、使命重大。我們要做好馬巷歷史文化傳承,推動文旅融合。作為池王爺信俗發源地,要加強兩岸交流,與對臺融合發展相結合,體現馬巷的政治站位與情懷。”馬巷街道黨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此外,依托火炬高新區、巷北工業區,做好服務,助力企業蓬勃發展。
這里,既有厝里傳唱的千年鄉愁,也有電子園區內躍動的科技之光;既有兩岸同胞共釀的人情溫度,也有創新浪潮激蕩的時代脈搏。綿長鐘聲穿越時空,帶著宋元海絲的遺韻與兩岸融合的跫音,馬巷的故事在古老與未來的交響中續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