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市平和縣小溪鎮新橋村后巷,一座古樸而莊嚴的土樓靜立天地。其花崗巖牌坊式門樓鐫刻的“延安樓”三字斑駁滄桑,落款“萬歷癸未紹虞建”(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清晰可辨。這座跨越4個世紀的古建筑,不僅是福建土樓中現存最早、有確切紀年的“活化石”,更是集海洋貿易、江湖秘史與紅色烽火于一身的立體史書。
延安樓的誕生與明代漳州月港的開放密不可分。明隆慶元年(1567年)月港成為合法貿易港口后,迅速崛起為東南沿海貿易樞紐,與泉州港、廈門港、福州港并稱“四大商港”。平和特產的克拉克瓷(外銷青花瓷代稱)、茶葉等通過月港遠銷海外,樓主張紹虞借此積累財富,于1583年建成此樓。據《平和縣志》記載及查閱其他資料,延安樓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1857平方米,為單元式與通廊式結合的生土夯筑方形土樓,共設有18個單元,高3層,邊長40米,墻厚達1.5米,頂層設有隱蔽瞭望口,生動詮釋了福建土樓“外御內聚”的特質。
延安樓最獨特的當數其牌坊式石牌樓——四柱三開間的花崗巖結構,半嵌于夯土墻內,通高4.8米,寬6.1米,中間橫額楷書陰刻“延安樓”三個大字,兩側各陰刻明代人物圖案。石牌樓兩側雕刻葫蘆、藤蔓、魚紋等吉祥圖案,寓意“福祿萬代、魚躍龍門”。這種將旌表建筑融入土樓的設計,在福建現存土樓中堪稱孤例。據傳是琯溪張氏為了緬懷祖上功德,而模仿朝廷為表彰張寬在南靖縣城所立的“繡衣坊”外形(“繡衣坊”毀于兵災戰火之中)。以牌坊式石牌樓作為土樓大門,不僅體現了琯溪張氏族人深切緬懷祖上“常懷民本之心,以紓民困之苦”的功德,更是激勵出入于此的張氏后人恪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謹記“惟忠惟孝,宜儉宜勤,立功立德,光前裕后”之訓。
延安樓的磚墻斑駁間銘刻著明末清初的江湖風云。反清復明干將萬禮及“天地會”創始人萬五道宗的傳說(傳說兩人或都誕生于此),為土樓蒙上了神秘色彩。萬禮將軍原名張禮,又名張耍,平和小溪后巷人,幼時被詔安官陂富商張子可收為養子,明亡后歸附鄭成功,成為其麾下“五虎將”之一。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鄭成功率軍北伐,萬禮任后提督隨軍征戰,在攻打南京戰役中壯烈犧牲。而萬五道宗作為“天地會”的主要創始人,俗名張木,是萬禮將軍的堂弟,早年出家為僧,后隨兄參加反清復明活動。
歷史的風云在此從未停歇。20世紀30年代,中共琯溪支部以延安樓為秘密基地,開展革命活動。出生在這里的張氏族人或投身革命犧牲,或起義投誠。如今,延安樓不僅是一座承載著豐富歷史文化的古建筑,更是一個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2021年6月,樓內建成黨史學習教育陳列館,成為閩南紅色教育新地標。
延安樓既見證過月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華,也銘刻著忠勇報國的精神傳承。如今,這座建筑瑰寶正以“文物保護+紅色研學”模式煥發新生,續寫著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