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春暖花開,正是戶外郊游的好時節。驅車沿著晉江北岸的泉州市豐海路一路向海而行,可以先后參觀兩個世遺點——江口碼頭與真武廟。
江口碼頭與真武廟,同屬晉江流域內的內港碼頭法石港的遺存。其中,江口碼頭為法石港區系列碼頭的統稱,是“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中運輸網絡的代表性遺產要素,反映了我國古代內港碼頭的功能構成和使用方式,見證了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與貿易的繁榮興盛。
江口碼頭由文興、美山等碼頭組成,始建于宋代,直到20世紀90年代,文興、美山碼頭還在晉江沿江水域航運中發揮轉運功能。如今,江口碼頭成為泉州的重要文旅載體,歷經千年滄桑的古碼頭在時光交替中煥發出新的魅力。
水陸運輸的轉換樞紐
沿著晉江一路向海而行,在法石社區文興村南部的晉江北岸,可以看到一座寶篋印經塔矗立在江邊,這里就是文興碼頭所在地。
泉州古稱“刺桐城”,有著綿延曲折、長達500多公里的海岸線,其間蘊藏著許多天然深水良港,號稱“三灣十二支港”,且泉州灣開口較大,便于船只進入內河停泊,因此造就了泉州灣豐富便捷的水上交通網絡。
泉州的水上交通網絡區域包括內港、外港和外海。內港指沿晉江、洛陽江區域,外港指泉州灣區域,外海指出泉州灣東口后的海域。隨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泉州在水陸沿岸陸續建設了一系列的航標、碼頭設施,用以引導船舶的航行與停靠,從而構成了泉州港的海河運輸系統。
法石港作為泉州十二支港之一,是泉州城郊的重要內港。歷史上,法石港區域江海沿線有較多的渡口和碼頭,可讓船只駁岸停靠。宋元時期的法石港區就有廠口、圣殿、文興、美山和坂頭等碼頭,共同組成江口碼頭。歷經風雨洗禮,而今只剩文興和美山兩個碼頭有跡可循。
“文興碼頭與美山碼頭雖均以條石砌筑,但其建造形式因其所在河道水深等停泊條件而有差異,體現了船舶靠岸、貨物轉運方式的不同,是古法石港諸多碼頭中的珍貴遺存。”泉州市豐澤區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蘇素云介紹。
文興碼頭位于上游,碼頭呈南北走向,整體造型為一平緩的石構斜坡階梯式駁船碼頭,由江岸延伸入江中以便低潮位時小船停靠。碼頭現存南北長約30米、寬3.5米,表面砌多級石階,由江岸逐級降至江底淤泥。從斜坡狀臺階東西兩側可以觀察到多個時期加建的條石,展現了碼頭在沿用過程中伴隨江岸自然淤積而逐步向水中延伸的修造過程。岸邊有一小型石砌寶篋印經塔,塔上雕刻佛像,起到鎮守碼頭、護佑平安的作用。
沿著文興碼頭繼續向晉江下游前行約1.1公里,便到達美山碼頭。美山碼頭較文興碼頭處水深,造型為邊坡較陡的墩臺,便于高潮位時大船停靠。墩臺自下而上保留了不同歷史時期增筑的痕跡,最下層墩臺南北長約20米、寬約15米,最上層的墩臺南北長約10米、寬約8米。墩臺南端砌石階,東西兩側為陡坡。墩臺下方東西兩側各疊壓有一條斜坡狀臺階,便于低潮位時使用。
“江口碼頭所在的法石,處在晉江下游北岸的山地丘陵邊緣,是最靠近古城的沿江高地,也是晉江岸線變遷中較早成陸的區域。這里背山面江,又有陸上通道與古城、后渚等地相連,是古刺桐港的咽喉要道。”蘇素云說。
由文興、美山等碼頭組成的江口碼頭具有得天獨厚的水陸交通運輸條件,不僅是當時泉州城郊連接古城的水路碼頭,也是連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轉運碼頭。
水路交通方面,內海水運可趁漲潮將海外的珠寶、香料等貨品用小船沿破腹溝、過水關,入壕溝進城報關、交易。外海航線沿近岸北行經福州、江浙至山東、遼寧,放洋東到日本、朝鮮,南到東南亞等地。陸上交通方面,上溯溜石、廠口可達泉州城的津淮街和南門聚寶街,下經蟳埔、后渚出岱嶼門亦能泛海出洋。
自建成后,文興碼頭與美山碼頭一直在晉江沿江水域航運中發揮轉運功能。20世紀50年代,因晉江上游金溪水庫建成,晉江兩岸的沙灘被淤泥所代替,河床增高。隨著江心中蕓洲的開墾,文興碼頭成為晉江及中蕓洲兩岸交通的渡口,至20世紀90年代才徹底廢棄。
海洋貿易的繁榮見證
據泉州法石《澤被海濱碑記》記載:“澳有二十四,而法石為要,蓋為內通南關,外接大墜,實商漁出入必由之所,亦遠近輻輳咸至之區。故部館、文館、武館俱設是處,所以稽查透越,盤察漏稅,試重其地也。”
從這簡短數十字可以看出,泉州自古以來多“澳頭”(今指港灣),而法石澳位于晉江出海口的咽喉要地,為商船、漁船云集之地。
古時法石港有8個渡頭,其中美山境1個、長春境2個、文興境2個、圣殿境3個。碼頭扼江海交匯處的咽喉地帶,外可揚帆出海,內航沿江進城,距離泉州古城約5公里,是宋元泉州港鼎盛時期泉州古城區與后渚港區水陸轉運樞紐、沿江的集群商業碼頭。
宋元鼎盛時期,與泉州進行海外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多達100多個,對外貿易主要有東北、東南、西南三個方向的航線,所涉范圍包括今天東亞的日本、朝鮮,東南亞的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越南、泰國,南亞的印度、斯里蘭卡,西亞的沙特阿拉伯、阿曼、伊拉克、阿富汗,非洲的埃及、索馬里、摩洛哥,甚至意大利的西西里島等國家和地區。
位于晉江出海口、古刺桐港之畔的江口碼頭,既是海船揚帆出海的地方,也是海船落定之地,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無數商船從這里駛向世界。基于此,宋元以來,江口碼頭的航海業和造船業非常發達。“當時,泉州是中國沿海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所造海船除通商貿易外,朝廷經略國外所需戰船也有部分出自泉州。”蘇素云介紹。
泉州所造海船以“載重量大,安全性好,適航性強”而聞名。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廷詔令泉州等地“造船三千艘”,至元十九年(1282年)又敕令泉州諸港“興造大小船三千艘”。法石作為泉州傳統造船基地,也承擔部分造船任務,文興、美山是當時造船的場所。
1982年,在文興碼頭以東230米處發現了廢棄于江岸邊的古船,經考古發掘,揭露出古船后部的4個艙位,并發現竹帆及其繩索等遺物。“經鑒定,這是一艘福船造型的中型遠洋貨船,與保存于開元寺內的后渚沉船均使用水密隔艙造船技術,是宋元泉州高超造船技術的實證。”蘇素云說。
法石港日漸繁榮,石頭街上攢動著自文興、美山等碼頭上岸而來的各國商旅,法石更是成為阿拉伯商人的集居之地。當時,執掌泉州市舶司的阿拉伯人蒲壽庚沿襲波斯商人常在海岸高處建南樓、以望海舶的傳統做法,在法石寶覺山上建天風海濤樓,作為眺望海舶出入泉州灣的瞭望所。其兄蒲壽晟曾隱居法石一帶,建造了云麓花園,1978年在其園發現一方“曲水流觴”石刻。如今,法石及其附近村落有金、丁、郭、蒲、卜等姓氏,多為阿拉伯后裔。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朝廷在江口碼頭所在地設置法石寨,泉州太守真德秀描述:“法石寨去城一十五里,水面廣闊,寨臨其上,內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海道。”可以看出宋代江口碼頭直接服務于法石港的航運交通,官府重視泉州的海上防衛以及航運通道的安全與管理。
此外,為祈求商舶往返平安,宋時的郡守將位于控扼晉江入海口“石頭山”上的真武廟作為望祭海神圣地,每年兩次率軍政要員到此舉行祭海儀式,祈求真武大帝庇佑。真武廟于是成為泉州海神信仰的重要史跡,見證了泉州港繁榮時期中國沿海獨特的海神崇拜與海洋觀,體現了政府對海洋貿易的鼓勵與推動。
滄桑古渡的時代新韻
今年1月,泉州市發布5條世界遺產研學線路。其中,“絲路交通研學之旅”線路之一,就是“洛陽橋—順濟橋遺址—江口碼頭”。
歷經千年風雨洗禮,20世紀90年代文興碼頭和美山碼頭停止使用。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來到泉州考察,曾深入到法石文興碼頭,對這里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跡及其歷史價值給予高度評價。
2003年,為配合泉州沿海大通道建設需要,福建省博物館考古所、豐澤區文化發展中心組成考古隊,對文興碼頭、美山碼頭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了近400平方米的面積,發現了宋元時期的青白、醬釉瓷片等出土文物。考古結束后,相關單位對碼頭構件進行歸安,形成一個遺址保護展示工程。
2004年7月,美山碼頭和文興碼頭被列為泉州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文興碼頭、美山碼頭與泉州真武廟及石獅市六勝塔、萬壽塔、石湖碼頭合并稱為“泉州港古建筑”,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加強江口碼頭與真武廟的保護管理與修繕維護工作,2016年,豐澤區成立真武廟與江口碼頭管理協調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江口碼頭與真武廟的日常保護管理、安全巡查、文物主體修繕、修繕資金的申報及檔案資料等工作。
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江口碼頭作為系列遺產點之一,如何持續有效地保護和利用,再次引發各方關注。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后,豐澤區充分挖掘江口碼頭、真武廟等世界遺產點的歷史內核和文化內涵,利用世遺文化名片,大力推進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使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蘇素云表示。
為提升遺產管理和展示水平,豐澤區將江口碼頭遺址融入城市景觀建設,打造世界遺產展示點,通過展陳布置,全面闡釋江口碼頭深厚的文化價值。
為打好“世遺”這張金字招牌,豐澤區文物保護中心組建志愿講解服務隊,由志愿者為參觀真武廟、江口碼頭的游客進行講解。“去年,我們共舉辦5期培訓,培訓志愿講解員100多人。目前,江口碼頭與真武廟兩個世遺點有固定講解員20多名,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講述文物故事,傳遞文化魅力。”豐澤區真武廟工作人員駱兀恒介紹。
為弘揚世遺文化,推動文化遺產煥發新的時代光彩,近年來,豐澤區聚力把世界文化遺產同旅游、文化有機結合,持續打響世遺文旅品牌,著眼江口碼頭、真武廟等世遺點資源,做深做優文旅產品開發。
圍繞蟳埔女、南武當(真武廟)、南少林三大文化IP,豐澤區加速做好真武廟園區和石頭街遺址古驛道建設,通過古驛道、濱海浪漫線、“愛美蟳埔號”等連接線打造,實現真武廟、古驛道、文興宮、宋代沉船遺址、馬可波羅廣場、江口碼頭、漁人碼頭、蟳埔民俗文化村、槍城公園等景區景點的互聯互通,豐富完善“古海絲”“新海絲”交匯融合的旅游新動線,持續打響文旅IP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