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作為個人與社會的中間點,家族的穩定和諧對個人與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自楊時“倡道東南”以來,以朱熹為代表的“閩學”更是將對家庭的維系上升到理論的維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成為延續千年的治家準則,為中華民族的家訓書寫貢獻出閩人智慧。
在傳統家族文化里,孝悌觀念至關重要。《李侗祖訓》指出“人之百行,莫大于孝,家庭中有善事父母,克供了職者,理合褒獎,以旌孝行”,強調孝道應受褒揚;《漳浦縣陳元光家族祖訓》同樣勸誡族人“通以血脈,泯厥界疆。汝歸和睦,神亦安康。引而親之,歲歲登堂”,強調家族成員只有消除隔閡、和睦相處,才能永保家族安寧;明朝建安人楊榮在《訓子篇》中,不僅倡導孝順父母、兄弟友愛,還對祭祀祖先作出明確規范:“骨肉宜難忘,殷勤加訓誨。祖宗恩德深,歲時謹賞祀。著薦在誠敬,薦獻必豐備。服勞奉親養,窮之崇孝悌。”祭祀祖先不僅是緬懷先輩,更是傳承家族精神、維系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在治家持家之道上,眾多家訓各有側重。明朝同安驛路(現西安街)人李賢佑訓誡子侄后輩“勤是人之本,儉是人之源。細水長流,永保無憂,切莫貪一時之歡,揮霍無度,不思后顧”,強調勤儉的重要性;清泉州《蘇廷玉家誡》中強調“教子弟以誠實勤儉為本”;清莆田人江春霖有感于“當世貴介子弟,食租衣稅,不復知民間疾苦”,特意開辟“半耕書室”,旨在“示子孫毋忘稼穡艱難也”;《丘峻家訓》則從反面警示“貪為人道壞根,看幾多敗名喪節,錯此關頭,雖孝子賢孫尚遺有臭”,鮮明地指出貪婪是敗壞品德的根源。
李侗在《家訓八要》中告誡家人“口渴莫飲盜泉水,家貧休要昧心錢。巧人詐得癡人谷,癡人終買巧人田”,堅守廉潔底線;《真德秀家訓》訓勉子孫“廉于自育,樂于燠貧。奢不可縱,欲不可窮”,認為“儉者廉本,廉者行先”;清安溪縣人李光地在《本族公約》中,更是言辭懇切、態度堅決地立下規矩:“是犯王法而替祖澤,自我始也,自今以往,有犯規條,我惟有從公檢舉聞于官,而與眾共棄之,不能私庇護。他日成家之業,澤及后人。”明確表示對于觸犯王法、辱沒祖澤者絕不姑息,以強硬手段捍衛家族清正風氣,為家族長遠發展筑牢根基。
八閩家訓中諸多內容著重強調要睦鄰友好、互幫互助。清朝平和縣人曾萼,為官清正廉潔,深受百姓愛戴,民眾尊稱其為“廉正公”。晚年曾萼回鄉時,適逢鄰村坪回田心黃氏家族打算變賣一座歷經幾代人努力建成的雄偉壯觀且地理位置優越的土樓,曾萼便將此樓盡數買下。然而,部分村民認為變賣祖業有辱族風,便與曾萼商議贖回。出人意料的是,曾萼無償歸還了此樓。黃氏族人感激其寬宏大度,請其為土樓題名,曾萼題以“永思樓”。“思”字由村名“田心”二字結成,一者期望黃氏后人銘記教訓,永守祖業;二者用以教育曾氏后人,牢記先人的遺訓,時刻保持品行端正,與人交往謙遜禮讓,重視家族和睦,團結宗族,奮發進取。自此,“永思樓”便成為曾氏與黃氏族人睦鄰友好、守望相助的象征。
《龍海市海澄鎮鐘氏家訓》不僅教導族人要族誼當敦,“凡為子孫者,見族人繁眾,不能無賢愚不肖之口。當念祖宗之一脈,宜以賢養愚,以才養不肖。不可因事爭斗,以傷大義;不可因小事,以興詞訟。縱有事大,情有可原,家法申之;理有可恕,須當含容以待之可也”,更要求親近遠族,“凡有遠方異縣之人,往來相識,不可別親疏而簡慢之。必須相為愛敬,辨其尊卑,親疏猶戚可也”,充分彰顯出家族開放包容、親善友愛的高尚風范。
勇于擔當社會責任同樣是處世立身的關鍵所在。林紓曾說“汝能心心愛國,心心愛民,即屬行孝于我”;“板橋林家”四代人相繼投身公益事業,林平侯為官時常常自掏腰包造橋鋪路,便利當地百姓生活。其孫林維源在中法海戰結束后,慷慨捐助善后經費白銀50萬兩,后來還捐助大量資財,助力臺灣人民抗擊日寇;陳嘉庚秉持“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理念,先后創辦集美學校、廈門大學、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等名校,在祖國為莘莘學子鋪就求知之路,在僑居地為僑胞子女提供教育契機,傳承文化。陳嘉庚表示“服務社會是吾人應盡之天職”,應“老而彌堅”,引領了廣大華僑捐資興學的良好風氣。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海洋文化為八閩家訓注入活力。海洋貿易使福建人深知謙遜穩重、誠信待人、把握商機的重要性,家訓也激勵子孫勇于探索闖蕩。嚴復以“男兒生世,弧矢四方”激勵男兒志在四方,《沙縣鄭氏公約》教導族人取財有道、勤勞節儉,《安溪縣大坪高氏祖訓》規劃族人讀書、務農、從商等發展路徑。
“立世”包含著先祖的最高理想,也是對子孫的最高期望。福建作為依山傍海之地,閩地人民自古就有出海打拼的傳統。海外孤懸,福建人民在歷代經營中形成了團結鄉族、為商以誠、務實處事的智慧,鼓勵后人蹈海探索,藏富于家。身處國門,守護海岸,保衛家國,亦是閩地家訓中代代相傳的人生信條。《福清市高山鎮王氏家訓》明確提出“創業節用則國富;招賢使能則國強;興學育才則國盛;交鄰有道則國安”,可以看作海洋文化賦予八閩家訓的獨特內涵,在展現出福建獨特的人文精神的同時,也為當下發展提供啟發。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