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古便以“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美名享譽四方。從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穿越時空而來的漢代雄風,到汀州古城里留存的唐朝風貌,再到漳州趙家堡中彌漫的宋元遺風與福州三坊七巷間縈繞的明清雅韻,八閩文脈在歷史長河中綿延不絕,至今仍煥發著勃勃生機。海絲文化、朱子文化、閩越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輝映,共同繪就了八閩文脈的絢麗篇章。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傳承好“要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為功”。這為傳承發展八閩文脈提供了根本遵循,激勵我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責任擔當賡續八閩文脈,為建設更高水平文化強省、打造文化繁榮新地標貢獻力量。?
福建以傳承八閩文脈基因為己任,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澎湃動力。一是在經濟領域以文興業,激活經濟新勢能。“文化+”產業創新碩果盈枝,安踏將非遺木偶戲化作鞋履紋樣,勁霸男裝攜國潮華服閃耀國際時裝周,傳統與現代碰撞出絢麗火花。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圍繞“文旅聯萬家·福氣通八閩”主題,實施“百城百區”文旅消費行動計劃,啟動2025“一路山海一路歌”文旅促消費主題年,力促文脈傳承與經濟發展雙贏。二是在兩岸融合發展中以文促融,畫好兩岸同心圓。舉辦“親親閩臺緣”等文化節,共彰兩岸匠心傳承;開展關帝文化旅游節等民間信俗活動,精神紐帶緊緊相連;開展《尋跡·閩臺緣》社教活動,血脈深情躍然屏上;出品《兩岸家書》等紀錄片,文化共鳴響徹心間。三是?在文化強省道路上以文鑄魂,描繪八閩錦繡圖。閩南蟳埔簪花圍搖曳海絲風情,閩西土樓回蕩客家山歌,閩北武夷茶宴傳續理學文脈?。四是在道德建設上以文化人,構筑文明新高地。“晉江經驗”唱響愛拼會贏之聲,朱子家訓傳承孝悌忠信之道,船政文化孕育愛國圖強之魂。惠女精神彰顯拼搏風骨,谷文昌精神見證公仆情懷,廖俊波先進事跡激蕩初心使命。從非遺展演到紅色教育基地,從家風傳承到時代楷模引領,八閩大地正在書寫新時代的精神史詩。
今年的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精心呵護福建深厚的歷史文化、鮮明的地域文化”,這如同號角,激蕩人心。此刻,我們不能做文化守護的“旁觀者”,而應努力成為文化守護的“筑夢人”。
◆增強保護意識,勇做八閩文脈的守護者
我們要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八閩文脈,像守護生命一樣守護八閩文脈。一方面,強化原真性保護,筑牢八閩文脈守護網。杜絕推倒重建的粗暴改造,遠離商業侵蝕的庸俗化陷阱,精心守護八閩文脈那份獨特的韻味與風采。實施瀕危文化遺產的還原、修復、搶救和保護工程,既要讓沉睡在博物館中的青銅器重煥光彩,也要讓矗立千年的古樓群續寫傳奇,更要讓掌中木偶的提線牽動時代脈搏。實施“精細化保護”策略,搭建八閩文脈溯源研究平臺,創立全息圖譜資料庫,在云端重現閩越王城的三維鏡像,讓文化遺產在數字孿生中永葆朱顏。另一方面,?完善知識產權,織密非遺傳承保護網。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為經、以傳承人認定辦法為緯,將知識產權保護化作織機上的銀梭,使傳統技藝與現代法治在經緯交錯間綻放雙面繡的華彩。構建傳承人“種子庫”,讓觀眾特別是中青年傳承者感受陳明良的陶瓷圣手將“中國白”的冰肌玉骨凝聚成型,陳禮忠的石雕絕技讓壽山石的日月精華流轉于方寸之間,林培新的閩劇唱腔攜著悠長古韻在坊巷傳唱,激活非遺傳承的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善做八閩文脈的傳播者
我們要像傳遞火炬一樣傳遞八閩文脈,像播種希望一樣傳播八閩文脈。一是借助區位優勢,增強文化傳播力。充分利用福建作為僑務大省、臺胞主要祖籍地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獨特優勢,以僑為橋、以臺為媒,通過口口相傳和親身體驗,讓八閩文脈跨越山海,走進更多人的心田。動員海外閩籍華人參與非遺創新設計,來閩尋根問祖、參訪學習,讓八閩文脈的“朋友圈”越擴越大。二是創新傳播方式,增進文化創造力。一方面,開設專題專欄,綜合運用圖文、音視頻、動漫等多種形式,結合系列短視頻、微電影、網絡直播、VLOG等融媒體產品,對八閩文脈?進行深入解讀與研究闡釋,實現全媒體傳播?。另一方面,借鑒福建文旅“螢火星辰計劃”推行“文化+自媒體”的成功經驗,誠邀網絡紅人及廣大民眾成為八閩文脈的傳播使者,探訪歷史名城、漫步古代村落、體驗傳統工藝、沉浸民俗慶典,用鏡頭與筆觸記錄八閩文脈的魅力,讓優質內容更加觸手可及。三是提升傳播效能,增強文化感染力。從思想文化、紅色文化、傳統文化、“閩派”文藝、以文化人、文化產業、以文塑旅、文化交流八個方面下功夫,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品牌體系??,讓“老字號”重煥榮光、“新品牌”破繭成蝶,推動福建故事走向世界。
◆推進文化創新,爭做八閩文脈的開拓者
我們要像開拓荒漠一樣開拓八閩文脈新天地,像點亮星辰一樣點亮八閩文脈新光芒。一是融合先進科技,展現文化新活力。當數字畫筆遇見千年文脈,八閩大地上以“云”為舟、以“數”為槳,在虛實交融的江河中開辟文化新航路。“互聯網+TV”載著閩劇作品駛入千家萬戶;3D投影技術化作會跳舞的月光,在坊巷間重現海絲盛景;手游《白夜極光》點亮年輕一代的文化星空……我們要總結相關經驗,推動技術與文化碰撞出更絢爛的火花。二是創新話語體系,拓寬文化影響力。當脫口秀遇上林則徐的智慧箴言,當情景劇邂逅武夷山的云霧茶香,當南音古調碰撞電音浪潮,八閩文脈便在跨界對話中綻放新顏。我們不妨將八閩方言加入livehouse里的潮流歌聲,讓三坊七巷的磚瓦成為民謠里的詩意吟唱,以年輕態表達為文化解碼,讓“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宏偉藍圖,化作老百姓看得見、聽得懂、傳得開的文化故事。三是培育文創產業,塑造文化新質生產力。讓文旅融合的春風催開“文化+體育”“文化+繪畫”“文化+音樂”“文化+詩歌”的百花,創作八閩文脈衍生品,打造新興文化體驗和消費場景,推動文化資源的活態傳承和創新發展。培育更多文化“獨角獸”奔騰在創新原野,扶持“瞪羚企業”躍動于產業賽道,奮力構筑交流互鑒之橋,共繪文創產業繁榮盛景,共促八閩文脈薪火相傳。
傳承八閩文脈,是歷史的使命,也是時代的呼喚。守護,是我們對歷史根脈的深情回望;傳播,是我們對文化自信的堅定踐行;開拓,是我們對時代潮流的勇毅擔當。我們應以守護之姿、傳播之志、開拓之勇,攜手并肩,筑牢八閩文脈根基,為福建文化昌盛、社會進步添磚加瓦,使八閩文脈在新時代的曙光中綻放出更加絢爛奪目的光彩。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為研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福建歷史文化底蘊的深厚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研究”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