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兒女與“福”結下了不解之緣。除了福州、福安、福鼎、福清等“福”字當頭的地名外,人們以各種形式傳承和演繹著“福”文化,用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表達著對“福”的向往與追求。
概括來說,構成“福”文化的要素主要有境、物、事、人四個方面。“境”即山形水系等自然人居環境;“物”含膾炙人口的土特風物與人工巧匠所創造的器具物件等;“事”即連綿不絕的歷史傳說與故事;“人”即古往今來被銘記稱道的不朽者。美麗的自然山水、賞心悅目的物質器物和膾炙人口的土特風物、古往今來傳承延續的民俗風情、雅俗共賞并廣為稱道的前賢時彥,是“福”文化的構成要素。
比如,侯官文化中“福”文化的第一要素是自然山水空間,這是“福”文化重要的物質載體,這里有旗山、五虎山、雪峰山、北嶺等,這些山脈和蜿蜒而過的閩江及其多條支流,孕育滋養著生活在其中的廣大百姓,為民生帶來福祉祥樂。
當地民眾也十分惜福敬福,幸福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在烏山北坡紫清園中有一塊很大的“福字坪”,相傳為朱熹所題。元朝人黃鎮成在重修于山定光塔銘中,開篇就稱福州為“福城”;傳教士盧公明1865年在美國出版英文著作《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主要敘述19世紀中葉福州的社會生活。譯者翻譯該書開篇第一句為“福州——有福之州,是福建省的首府”。可見,古往今來,無論中外,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福州是一個能夠為民眾帶來福氣的幸運之城,是有福之地。所以民諺津津樂道“七溜八溜,不離虎糾”。
“物”也是侯官文化重要的構成要素。尤其是侯官山水滋養了山林樹木、瑰石寶藏,產生了著名的根雕工藝和石雕工藝,歷代根雕大師、石雕大師(尤其是壽山石雕)及其雕刻作品享譽國內外工藝美術界;此外,還有許多山珍河味的美食等,這些風物不僅令人大快朵頤,更足以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侯官文化自古以來創造的物質文化成就至今令人驕傲與自豪。譬如今侯官村遺存有唐五代的鎮國寶塔,雪峰山有唐代高僧義存過化棲居的枯木庵及其中的重要木刻文字,雪峰山盛產的高山茶享譽閩臺兩岸。
故事傳說和民俗風情,也是侯官文化中“福”文化的重要因素。“‘福’文化是經過變異的選擇性保留而生存下來的文化,它以文字、語言、習俗活動的形式不斷模仿、復制,流傳至今。”侯官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福”文化元素是《田螺姑娘》的故事。據學界考證,這個故事最早記載于西晉束晳的《發蒙記》,開篇即說“侯官謝端”。陶潛的《搜神后記》寫“侯官人謝端”,這是中原文獻較早記載福建故事的一個重要文本,迄今有16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流傳演變中,《田螺姑娘》的故事從侯官溢出到全國許多地方。如今在原侯官村或閩侯縣轄區,今福州倉山區螺洲鎮等地,不僅有古老或新修的螺女廟、明代的“螺仙勝跡”碑刻等,村民還保留著祭祀螺仙的習俗。這則男女老幼都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蘊含著勤勞、善良、美麗、忠厚、悲憫、友愛、富足等豐富的“福”文化內涵,形象地表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田螺姑娘”是侯官文化最具特色的“福”文化“LOGO”。
在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有一座氣勢恢宏的尚書祖廟,是海峽兩岸眾多祭祀陳文龍尚書廟的祖廟。陳文龍是與文天祥齊名的民族英雄。在南宋末年,陳文龍傾盡家財募兵竭力拯救危亡,兵敗被俘,押送途中在杭州岳王廟吞灰自盡以殉國。后人敬重陳文龍的愛國壯舉,尊他為神靈,被敕封為水部尚書、鎮海王等,成為民眾心目中的“水上保護神”。1919年,嚴復回到家鄉陽岐,動用幾乎所有的社會關系募款重修尚書廟。他認為,重修尚書廟,一是教化勸善,用陳文龍的愛國精神激勵后輩子弟;二是可以修整家鄉風貌,讓故鄉清新潔凈,美化鄉人的生活環境,甚至還可以作為歷史名勝之地吸引游客來家鄉觀光旅游,嚴復在近100年前就善于發掘家鄉先賢事跡這一“福”文化要素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如今,嚴復家鄉充分發掘陳文龍尚書祖廟、嚴復故居等歷史名人資源,講好歷史故事,陽岐村容村貌得以整治提升,鄉民安居樂業。陳文龍尚書祖廟內有楹聯“千萬家飯羹魚香,惟神之賜;百余鄉風清魔伏,為民所依”,這充分體現了民間對“福”文化的理解和祈盼。
“福”文化中雅俗共賞的人物故事,其靈魂是人和人的精神。文化是人類創造并為人類所享用的。所以,“福”文化一定要有生趣盎然、生機活潑的人,通過這樣的人去感召、去凝聚、去提振人心。在侯官文化的發展歷程中,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留下了無數他們為福州人民造福、修福、抑惡揚善的故事。比如宏觀意義上,侯官包括了閩縣,閩侯人林森身居國民政府主席的高位,卻清廉平和,兩袖清風。1943年,林森在抗戰中因車禍去世,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致唁電:“領導抗戰,功在國家。”
中國近代著名的海軍將領薩鎮冰,福州人民總愛講述他樂善好施的故事。1926年,北洋第一師張毅的部隊被北伐軍所敗,竄到侯官南港(今閩侯南通)一帶燒殺搶掠,致使南港九十三鄉無一完土,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此時,已辭去省長職務的薩鎮冰見南港百姓生活水深火熱,不顧年近古稀,徒步親赴南港,組織發動民眾救災,重建家園。從1927年至1929年的3年中,薩鎮冰住祠堂、睡公所,不分晝夜從事賑災工作。南港九十三鄉百姓稱薩鎮冰為救苦救難的“活菩薩”。薩鎮冰一生扶貧濟困,廣造福祉,為人稱道。冰心在《記薩鎮冰先生》一文中寫道:“薩鎮冰先生,永遠是我崇拜的對象……時至今日,雖然有許多兒時敬仰的人物,使我灰心,使我失望,而每一想到他,就保留了我對人類的信心,鼓勵了我向上生活的勇氣。”
侯官歷史名人眾多,是當地“福”文化最值得深入挖掘和弘揚的要素。林則徐、嚴復等都以自己為侯官人而自豪,題名多自署“侯官”人。總之,在“福”文化要素中,除了種種可觸可感的有形無形的福境、福物、福事、福人外,更重要的是能教化人心、提振人氣、凝聚信心的精神皈依元素,這也是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民眾熱愛鄉土可資借鑒汲取的重要文化元素。
侯官文化歷史悠久,蘊含著豐富的福山、福水、福器物、福人事,需要我們深入細致地去挖掘并激活各類“福”文化要素,打造“福”文化品牌,提煉“福”文化,講好“福”文化故事,真正將“福”文化做活做強,使全省上下到處充滿著福樂祥和、提振人氣、凝聚人心的氛圍。
(作者單位: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