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源源不斷的動力,是開展理想與信念教育的重要資源,將紅色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能引導學生樹立崇高堅定的理想信念,培養其堅韌品格。
落實各方面保障 為可持續性發展注入動力
在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活動中,應充分在教學人員、項目活動經費、活動開展場所提供等方面給予有力的保障。高校思政教師的授課理念、授課模式等極大地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效果,教師專業化、系統化培訓應是與思政教育活動平行開展的一個重要環節。紅色展覽、紅色文化資料的集結成冊、紅色文物的征集和紅色書庫的建立等校園紅色文化資源的完善都需要充足的經費投入,要將紅色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應加大在人力、財力和物力等方面的長期投入,并成立組織機構,建立一系列相關制度,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長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鑄牢思想教育主陣地
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發揮好“課程思政”的作用,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作為重要內容推進,積極推動紅色文化融入教學課程與實踐體系之中,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
首先,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育活動,使主題涵蓋內容更廣,加強知識間的內容聯系,促進知識結構化。地方高校可以和紅色場館合作開發紅色文化課程體系,將革命文物、典型事跡、革命故事等要素融入高校思政課程之中,豐富思政課程內容,全方位滲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學生的頭腦,激發其對黨所堅持理論和道路的信心。例如,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作為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積極與教育部門對接并開展合作,多方面統整資源、多學科參與課程開發,相繼開發了“慶豐收 促和美”“大美福建展畫卷 共產黨員話新篇”等項目化學習活動,通過讓學生進行沉浸式體驗、知識問答、欣賞舞臺表演、紅色文化主題研討會、辯論會等方式,以更接地氣、更入人心、更受歡迎的黨史學習教育模式,引導廣大學生感悟黨的思想魅力和實踐偉力,培養他們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其次,積極對接科技手段,探索思政教育的創新表達。新的科技手段的應用、最新信息技術的加持,增強了思政學習的趣味性、互動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例如,2023年4 月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主辦,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東南網承辦的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數字展館正式上線,展館區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館、專題展覽兩個版塊。收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7個,包括全國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3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4個,其中中核集團中國核工業科技館(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木蘭溪治理展示館等展館21個;專題展覽主要收錄近年來福建省舉辦的重大主題展覽。該線上展館就為高校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可利用豐富的在線教學和移動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思政類精品教材,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整合,加深學生對中國革命歷史的解讀,全面提升其文化自信。
最后,緊抓思政教育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延伸,更能將情感信念這一理論層面拓展與升華。有學者指出,紅色文化精神可以幫助學生鑄牢其精神家園,紅色文化環境可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育人環境,而紅色文化實踐行為則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端正品行。高校可與紅色場館進行共建對接并常態化赴場館開展實地參觀學習,始終堅持科學化、系統化分眾制定學生革命傳統教育學習目標,提倡寓教于樂等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充分把富有生活化、趣味化、時代化的題材作為活動主題。如走出院校,帶領學生參觀具有“中國近代海軍搖籃”之稱的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群、馬尾造船廠、古田會議舊址、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地,讓學生在行走中由衷地從內心感受到福建革命歷史的苦難與輝煌,體會中國發展成就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在紅色文化的洗禮中,堅定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情懷。在“確定主題”“界定目標”“設計項目”“選擇知識點”“設計活動”“多元評價”六個方面不斷探索。如設計“紅色福建知識大闖關卡”,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參觀后進行打卡,打卡結束后看各小組完成情況累計紅色積分的方式,以此提高學生對革命傳統教育課程的接受程度和參與積極性,在不斷地實施和優化中逐步取得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成效。
重視大學生自我教育 加強校園紅色文化建設
大學生除了接受課堂思政教育外,自我思政教育也是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因此紅色文化的資源開發與利用要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使高校的文化環境能起到熏陶作用。
第一,紅色文化不僅是在意識形態上對學生產生影響,通過不斷強化學生的自我教育,以各種學生自主組織的社團活動、主題活動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能力,以提升校園紅色文化的精神層次與內容形式。
第二,高校可以在校園建筑或景觀上將紅色文化融入其中,例如革命先烈的雕像設置、紅色文化標語以及文化墻等,通過耳濡目染的紅色文化影響,讓學生感受到其重要作用。例如,在學生每天上課必經的路段設立名人語錄碑廊或滾動的電子顯示屏,在碑廊和電子顯示屏上展現重要言論和珍貴語錄,體現名人的愛國情懷及高尚品格,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思想教育;設立閩籍開國將軍長廊等,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育人氛圍;在學校圖書館開設紅色書籍專欄。另外,還可以設置紅色校園文化實踐場地、遺址體驗或全息
投影等等,運用沉浸式的紅色文化體驗方式,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體驗激情,深刻感受紅色文化的內在魅力。
第三,重視紅色節日文化的渲染,積極開展校園內愛國主義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發揮社團這一組織的重要作用,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全方位的紅色文化內容鋪墊與宣傳渠道,充分利用相關手段加強紅色文化的網絡傳播,使學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時不斷進行自我教育,在校園里形成良好的紅色校園文化氛圍。
做好網絡輿論引導 構建校園紅色網絡育人機制
新媒體背景下,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發表言論的主要方式。構建高校紅色網絡輿論環境,既要維護學校形象,又要弘揚紅色文化,更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價值觀。
一是要加強校園紅色輿情監測。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要積極構建高校“紅色”輿論監管機制,遏制不良影響。加強網絡安全建設,制定校園網絡管理規定,規范學生的網上行為和言論,為校園建立積極健康的紅色網絡輿論環境。
二是建立紅色主題的網絡平臺,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比如,開展網絡宣傳活動,微信平臺推出既具有紅色教育特色,又能讓學生快樂閱讀的文章,在微信平臺“互動社區”開展福建紅色文化主題討論和師生互動,或者鼓勵學生創作具有紅色文化內涵且適合微信等新媒體轉發的創新、創意作品或紅色文化主題的“微電影”,這對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網絡素養有很大幫助,還能為學校創造一個良好的紅色網絡輿論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