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波瀾壯闊的抗戰歲月,人們常常探究其中一些問題:“抗戰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場景是怎樣的?”“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哪些具體的事實支撐?”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文獻中心珍藏的《中華抗戰期刊叢編》為以上問題提供了答案。作為國內首部大型檔案文獻彩色影印叢書,它不僅填補了抗戰時期期刊史料的空白,更為我們還原了那個時代的真實面貌。這些期刊存世稀少,彌足珍貴,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
該叢書由江蘇省檔案館與國家圖書館、南京師范大學,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聯合整理編輯出版。叢書史料主要收錄來源為江蘇省檔案館典藏七八十年的稀見抗戰時期期刊,包括抗戰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和重慶、上海等地出版的抗戰期刊,時間跨度從1939年至1945年。這些期刊被分為67卷(含索引卷一卷),總計4000多萬字,其中包含了五十余種具有較高史料價值且存世稀少的期刊,不僅真實呈現了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的英勇事跡,還深刻反映了抗戰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民眾心態。
在歷時一年的編纂過程中,50多位專家精心審定、整理分類、編排補全,使多種散佚且從未再版影印的舊刊得以錄入,如鄒韜奮主編的《永生》17期和全國性黨刊《共產黨人》19期等珍貴期刊都在叢書中呈現。這些期刊兼具珍貴性和唯一性,其中不少都是用鮮血保衛下來的歷史資料。
江蘇省檔案館典藏抗戰期刊主要來源是抗日根據地各級黨政機關專設的秘書處(室)和機要秘書。這些期刊是新中國成立后,在蘇南行署和蘇北行署合并時期,被移交江蘇省檔案館的。此外,部分期刊還來源于渡江戰役后,社會各界響應江蘇省境內軍管機關和人民政府發布革命歷史檔案收集公告而進行的捐贈。
舊刊舊報重新影印出版并不鮮見,但在眾多的歷史文獻匯編中,《中華抗戰期刊叢編》以其獨特之處脫穎而出。它并非簡單地重印流傳甚廣的著名報刊,而是更注重挖掘那些種類繁多、地方特色鮮明的期刊,包括對殘缺不完整的史料也予以重視,使一些之前鮮為人知的抗戰刊物首次公之于眾,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原貌,填補了學術研究的空白。無論是華中、華東等新四軍、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的系列出版物,還是戰時各級軍事單位、政府機構的出版物,包括《黨的工作》《黨的生活》《黨內通訊》《敵工通報》《斗爭》《工作通訊》《淮南黨刊》《建軍》《江淮》《解放》《軍事建設》《抗敵周刊》《前線》等期刊,眾多刊物史料共同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宏大歷史場景。這些期刊形式多樣,開本、紙張各異,最小的僅軍用口袋大小,有的還保留了使用者的筆跡,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
叢書的分類也別具匠心,既突出了戰斗號角的吹響,又涵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各個方面,為讀者提供了全面、立體的視角,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主題鮮明。以“抗戰”為主題,進行大型舊刊影印,包括西北地區延安出版的期刊如《解放》《共產黨人》,還有重慶、上海等地的地下黨人出版的《文萃》《新文化》,以及新四軍在皖南創辦的《抗敵》、瓊崖抗日獨立總隊創辦的《戰斗生活》等,這種以抗戰為主題的匯編方式,為研究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戰歷史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資料。二是編排補全。在收錄一些散佚舊刊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搜集補全,如單種搜集齊全的刊物《解放》周刊134期等,收錄齊全率超過80%的有新四軍三師《先鋒》38期等,體現了叢書在資料編排收集上的完備性。三是收錄細致。部分新四軍軍部軍分區、師旅、縱隊、連隊等期刊都有收錄,這些期刊生動再現了敵后戰場的歷史細節,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珍貴性。既有《江南》《路東黨刊》《淮南黨刊》等面向抗戰工作干部的綜合性雜志,也有《蘇中教育》《江淮文化》《抗敵生活》等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普及性雜志。四是使用便利。按照新四軍、八路軍師旅部出版刊物、中共及敵后抗日根據地政府出版刊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及世界反法西斯民主人士出版刊物等三個類別進行分類,同時配有提要和索引卷,極大地便利了讀者的查找和使用。五是設計精湛。注重圖文并茂、標題醒目、刻印清晰等視覺效果的呈現,如叢書中影印的《先鋒》《抗敵生活》等期刊的木刻插圖,由于翻印技術的精湛提供了獨特的視覺體驗,使得當年深受軍民喜愛的圖片,也吸引了今天的讀者。
這套叢書所囊括的文獻資料,不僅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還詳細記錄了新四軍、八路軍對日作戰的英勇事跡,以及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相互依存、共同御敵的歷史畫面,同時也有力證明了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地位,是深入研究中國抗戰歷史不可多得的原始材料。
據悉,《中華抗戰期刊叢編》正在持續擴展,增加抗日根據地之外出版的期刊,以更全面反映抗戰歷史。
《中華抗戰期刊叢編》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文獻中心館藏的重要史料,對黨校教師和學員學習研究抗戰歷史發揮著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