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雄(1892—1927年),江西省宜豐縣人。早年參加辛亥革命,1922年在德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9月熊雄從蘇聯回國后在黃埔軍校任職,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他是繼周恩來之后中國共產黨在黃埔軍校的主要負責人。1927年熊雄被捕后犧牲,年僅35歲。周恩來曾說:“宣傳黃埔要宣傳熊雄。”聶榮臻為其題詞“熊雄烈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熊雄擅長古體詩,他常以詩言志、以詩寄情,展現出一種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博大胸懷、革命必將勝利的萬丈豪情。
“碧水無邊熱血紅”。熊雄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1911年初,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熊雄決心投筆從戎,赴南昌參加了李烈鈞領導的江西新軍學生軍。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鈞在江西九江湖口起兵討伐袁世凱,熊雄以高漲的革命熱情參與討袁。討袁失敗后,熊雄出走日本,在途中有感而發,寫下《七絕·寄故園》:“孤帆去國趁秋風,碧水無邊熱血紅。回首故園何處是,海天愁思托歸鴻。”詩人雖然以一片“孤帆”遠去異國他鄉,但是茫茫大海擋不住一腔革命熱血,既抒發了對故國的無限思念,也展現了不屈不撓繼續革命的頑強斗志。同年,熊雄在日本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此時的熊雄急切希望回國討袁,秋日的一天,熊雄寫下《五律·秋夜聞雁書懷》:“雁唳驚秋夜,雞鳴舞劍時。壯心還激烈,故國益艱危。知己無多在,孤懷不少衰。漫漫戈待日,獨客有余思。”詩人以詩言志,雖然身在異國他鄉,卻是枕戈待旦、報國心切,渴望像祖逖一樣聞雞起舞,拯救“益艱危”的故國,抒發了詩人迫切回國討袁的革命豪情。1916年初,熊雄從東京回到了魂牽夢繞的祖國,在目睹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慘狀后,他心情沉重,在一個暮春的黃昏,有感而發寫下《七絕·暮春之初黃昏登愉園小山憑亭欄集唐人句感時事也》:“山外青山樓外樓,夕陽無限使人愁。更憐遍地烽煙起,空對蒼生淚不收。”夕陽之下,詩人憑欄遠眺,眼前的祖國卻是一幅“遍地烽煙起”的景象,心中滿腔愁緒,一種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油然而生。
“長劍倚天信手拿”。軍閥混戰、生靈涂炭的慘狀,讓熊雄陷入了沉思:依靠舊軍隊無法實現救國救民之志。為了探尋救國救民之道,1919年至1925年,熊雄先后赴法國、德國、蘇聯三國留學。赴法國勤工儉學前夕,熊雄剛辭去湘軍總司令部上校參謀一職,為了與昔日戰友共勉,他寫下《七絕·勉同袍》一詩:“裘馬輕肥漫自夸,西南暮氣亦京華。此行我愧終童志,言念瘡痍淚似麻。”多年戎馬生涯的詩人,看著飽受戰火蹂躪的故土,想起曾經并肩戰斗的戰友,深感不能像漢代的終軍一樣實現抱負,不免生出幾分愧意,只能賦詩以此激勵戰友矢志不渝、繼續革命。在法國期間,熊雄常常以詩抒情。1920年秋的一天,他在和幾位友人登上巴黎埃菲爾鐵塔之后,在塔頂購買了一張明信片隨即在上面寫下一首詩:“登高東望一咨嗟,長劍倚天信手拿;北海鯨鯢終就戮,南圻逐鹿竟誰家?”詩人身在雄偉的埃菲爾鐵塔之上,心里卻聯想到軍閥混戰下萬里之遙的故國,不禁思緒沉沉、感慨萬千,但詩人堅信那些給故國和百姓帶來深沉災禍的“北海鯨鯢”,也必將受到應有的懲處,體現了詩人對革命必將取得勝利的堅定信心。
1922年3月,熊雄離開法國轉赴德國留學,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上日趨成熟,正是在這一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德國期間,熊雄留下的文字資料較少,迄今為止發現的只有熊雄寫給好友盛成的回信,熊雄在信中附上兩首詩,其中一首為小照自警詩,詩中寫道:“移山填海憑心力,莫付蒼蒼任自然。”充分表達了詩人立志像愚公移山、精衛填海一樣,不怕艱難險阻,決心救國于危難、救民于水火的萬丈豪情。幾天之后,詩人獨自漫步于柏林皇后湖,眼前的雪景令其觸景生情,寫下一首七絕《春雪霏霏獨步柏林皇后湖》寄給了好友盛成:“湖冰如縐雪如銀,天地無情卻有情。徹骨清寒誰領會,自然和我斗輸贏。”在詩人看來,冰天雪地的場景雖然徹骨清寒,但這何嘗不是蒼天在考驗自己的革命斗志、激勵自己奮力拼搏呢?
“人世斗爭幾日平”。1925年9月,正在蘇聯學習的熊雄奉調回國,分配到黃埔軍校擔任政治教官。10月,熊雄參加討伐陳炯明的第二次東征,擔任東征軍指揮部政治部秘書長,協助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工作。東征結束后,熊雄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當時,周恩來已離開黃埔軍校,熊雄實際上是代表中國共產黨主持黃埔軍校政治部的工作。其間,熊雄不斷創新軍校政治教育,提出了“軍事與政治打成一片,理論與實際打成一片”等政治教育理念,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親自講授“軍隊中的政治工作”等課程,創辦《黃埔日刊》,在黃埔軍校中廣泛傳播了大革命思想。
1926年10月,正值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生畢業之際,熊雄特意為該期學生寫下一首短詩,作為《第四期學生畢業紀念冊》的題詞刊印在扉頁上,他寫道:“人世斗爭幾日平,漫漫也應到黎明。聽潮夜半黃埔客,充耳哭聲和笑聲。”這首詩原本是寫于同年4月,正是“中山艦事件”之后不久,面對國民黨反動派接連不斷蓄意破壞大革命的行徑,熊雄既憤慨不已又思慮深遠,他以詩贈別的方式,告誡即將走出校門、踏上革命征程的全體學生,一定要認清革命形勢,堅定革命信念,在革命的低谷之時切勿迷失了方向,堅持斗爭到底才能迎接勝利的黎明,表達出詩人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廣東國民黨反動當局隨即向中共黨員和革命進步群眾舉起了屠刀,熊雄不幸被捕。5月中旬,熊雄在廣州被秘密殺害。熊雄短暫又光輝的一生,始終展現出一名共產黨員不怕犧牲、甘于奉獻、斗爭到底的革命豪情,真正踐行了其“碧水無邊熱血紅”“長劍倚天信手拿”“人世斗爭幾日平”的錚錚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