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福建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塑造我省產業競爭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將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轉變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現作出如下決定。
一、深刻把握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牢記“國之大者”,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深刻領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我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面臨的新環境、新要求、新任務。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立足福建工業發展實際,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堅持以科技進步為先導、以市場化為動力,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協調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深化改革開放,統籌發展和安全,努力推動工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堅持優化產業結構和創新體系,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動產業鏈整體向中高端邁進,提升產業質量效益和綠色發展水平。努力確保全省工業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好于國家要求,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持續上升,工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到2035年,工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率先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總體目標,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提供堅強支撐。
二、實施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點任務
(一)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企業協同創新,有效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組織實施技術創新重點攻關及產業化專項,加快研發行業關鍵技術和專用設備。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讓各類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有更大自主權,鼓勵政產學研用融通創新,加速創新產品開發和迭代升級。優化產業科技創新服務,以建設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抓手,加快建設高水平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體系,高標準建設一批創新實驗室、制造業創新中心、高能級創新平臺和中試論證平臺。
(二)提升產業集群發展水平。堅持全省一盤棋,優化集群發展布局,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工程,重點打造新能源、現代紡織服裝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做強做優一批國內領先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以縣域為關鍵領域,以園區為重要載體,推動培育縣域特色重點產業鏈,深化園區標準化建設,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支撐。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大力實施世界一流企業、制造業領航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鼓勵大型企業將優質中小企業納入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加強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對接,全面融入國內國際大循環。加快建立沿海與山區產業共建、利益共享新機制,進一步深化新時代山海協作。大力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深入實施閩臺產業融合行動計劃。
(三)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鞏固提升支柱產業,“一業一策”實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不斷拓展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現代紡織服裝等產業優勢。改造升級傳統產業,落實國家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部署,推進重點行業設備更新。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綠色環保、生物醫藥、海洋高新等產業發展提速、規模擴大。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人工智能、元宇宙、氫能、新型儲能、未來網絡、生物制造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大力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實施服務型制造提升行動。
(四)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結合“數字福建”建設,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數字化轉型服務。大力推進制造業“智改數轉”,推動生產設備數字化改造,促進機器換工、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深入推進智能制造,加快人工智能工業化、家用化應用,深化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全面釋放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效能。積極穩妥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深入實施工業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提高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循環供給體系。
(五)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等工程,著力補短板、鍛長板,提升產業體系自主可控能力。統籌好產業發展和產業安全,提高協同處置能力,把好科技安全關、投資安全關、能源資源安全關、工業企業安全生產關。統籌優化新興產業生產力布局,加強規劃引領和政策指導,加強重點產業風險監測。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壓緊壓實安全生產責任鏈條,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三、凝聚合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一)加強組織領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黨對新型工業化的全面領導,構建黨委(黨組)統一領導、政府負責落實、企業發揮主體作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應當持續深化拓展“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依照各自職能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切實擔負起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責任與使命。
(二)強化政策支持。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全省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統籌協調,構建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政策體系,推動更多要素資源向先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重點縣域、重點園區集中。加強財政資金支持力度,確保完成新型工業化重大任務。完善用電、用氣等政策,著力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強化金融有效服務,推動更多工業企業運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加大科技研發投入,落實對高科技企業、先進制造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推動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優化運輸結構,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完善適應推進新型工業化要求的引人、用人、育人和留人機制。支持科研人員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雙向流動,積極引進用好海內外高端科技創新人才。大力培養和選樹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持年輕科研人員勇挑重擔。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推動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貫通、融合發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隊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創造條件鼓勵企業家堅守實業、辦好企業、爭創一流。
(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傳承弘揚“晉江經驗”,深入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突出改革問題導向,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激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動力與活力。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落實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為企業投資興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環境,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堅持擴大開放,加強與國際通行規則對接,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支持企業拓展國內國際市場。
(五)健全法治保障。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應當根據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推進我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鼓勵創新創造和產業迭代升級等方面法規和制度建設;通過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詢問和質詢、特定問題調查、專題調研等方式加強對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的監督。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中的作用,有關部門應當認真辦理代表提出的相關意見和建議。地方各級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行政,司法機關應當堅持公正司法,認真實施首臺套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大數據發展、知識產權保護等有關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法規規章,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企業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