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作為福安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居住建筑也是福安的一大特色,而“孩兒撐傘”正是畬居舊址上的一處珍貴遺跡。“孩兒撐傘”在當地也被稱為“單根柱落地”,是畬族先民結束游耕轉為定耕時簡單營造的一種瓦寮,由此改變了草寮的艱苦生活。
“孩兒撐傘”是畬族居住建筑從“草寮厝”向“土墻厝”轉變的歷史見證,在畬居演變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其特征是土木結構,懸山頂,四周用土墻圍合起來,屋頂呈“金”字形,蓋以瓦片而成,中間用一根柱子撐著屋頂,就像一把張開的大傘。目前,福安境內保存完整的“孩兒撐傘”僅存兩處,分別分布在穆云畬族鄉溪塔村和康厝畬族鄉鳳洋村,均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溪塔村“孩兒撐傘”坐東南向西北,占地面積63平方米,入戶門開于西北面山墻與西南面檐墻交接處,另外有小門開于東北面檐墻。鳳洋村“孩兒撐傘”是閩東革命者鐘逢進的住宅,坐北向南,占地面積41.5平方米,入戶門開于南面檐墻與東面山墻交接處。
在空間形式上,“孩兒撐傘”是平面為長方形、面闊和進深皆為雙開間的居住建筑。鳳洋村“孩兒撐傘”樓層僅為一層,其空間同時具備儲藏、生活、生產等多重功能。而溪塔村“孩兒撐傘”整體建筑分上下兩層,一層為生活空間,二層為儲藏空間,廚房則是相對獨立的一個小房間,位于主屋“孩兒撐傘”的外側,通過土墻開口連接。一層正對門口的靠墻部分是一間封閉式房間,用于房屋主人休息。一層其余部分全部敞開,作為通道或堆放農具等雜物,有時也會劃出一塊區域用以圈養牲畜,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干闌式建筑的底層空間運用相類似。
二層面積只有一層的一半,一層通往二層有一坡度很大的木樓梯相連,也可稱之為爬梯,是可以移動的,可根據一層空間的使用情況進行隨意擺放。二層在一層臥室上方做了兩間儲藏室,面積約是一層臥室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用于儲藏農業作物和擺放生活用品。二層做儲藏室的好處主要是防潮,防止農業作物在潮濕的地面上出現霉變、發芽等不能食用和使用的現象。二層剩余的大部分空間,平時也用于存放一些雜物,但主要用途是為了更好地將農業作物鋪開晾曬。
在建筑細節上,溪塔村“孩兒撐傘”除有一扇雙開門,還有一扇單開門,兩門的設計既方便了房屋兩側的走動,又起到了室內通風的作用。而建筑室內采光往往只會在有需要的地方開上一個小窗,窗洞是外小里大,順著光線來的方向呈放大的喇叭狀。橫梁(當地稱“匾形枋”)下端中間處皆有凹槽,凹槽處可用來放置隔板,根據主人需求劃分建筑空間。
在大木構架上,“孩兒撐傘”基本不做裝飾,一切皆以功能為主。整座建筑的主要承重構件是房屋中央的一根落地柱(當地稱“頂梁柱”),通過橫杠梁(當地稱“老鼠桁”)和脊檁與四面墻體支撐起整個屋頂。頂梁柱是整個梁架結構的受力點,與兩側山墻支撐脊檁,與兩側檐墻支撐兩根老鼠桁,并通過榫卯與兩根老鼠桁緊緊咬合,再和兩側山墻共同支撐整個屋頂的檁條。脊檁與老鼠桁在平面上構成“十”字形,與四面夯土墻剛好構成“田”字。在與脊檁平行的正下方,有兩根錯開的脊梁,兩根脊梁一端穿過土墻,另一端穿過頂梁柱,并用木釘插入穿出部分進行固定。頂梁柱同時受到兩根脊梁的拉力,在力的平衡作用下兩根脊梁成了穩固頂梁柱的第一道防線。
“孩兒撐傘”由于樓層數不同,所設的承重防線數也不同。溪塔村“孩兒撐傘”兩層,有三道;鳳洋村“孩兒撐傘”一層,有兩道。除都有的第一道防線外,剩余的防線皆是由頂梁柱向四個方向各引出一根匾形枋,匾形枋的一端穿插在頂梁柱之上,另一端埋入夯土墻內,四面對頂梁柱都起到支撐作用,形成穩固頂梁柱的支架。頂梁柱便是通過利用力的相互平衡保持穩固,從而安全地支撐屋頂。
整座建筑內部結構就像一把撐開的大傘,房屋中心設有的一根頂梁柱,為傘柄;屋架直接落在土墻上,中間頂梁柱向四周伸出的匾形枋、老鼠桁、脊梁等構件起連接作用和部分承重作用,為傘骨;屋頂是由兩個尺寸相同的四邊形構成的雙坡屋面,為傘面。因其室內空間高度較低,猶如一個身量未足的孩童舉著一把撐開的傘,也真正起到了遮風避雨的作用,故畬族先民形象地稱之為“孩兒撐傘”。
“孩兒撐傘”雖結構簡單,但很實用,是畬族居住建筑發展史上的一個節點建筑形態保留。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現在這種“孩兒撐傘”的建筑物幾乎難以找到。
(作者單位:福建理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