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東山這個海防前線海島縣不僅受到“沙虎”的嚴重危害,而且也一直為“旱魔”所困擾。在東山民間,有句口頭禪叫“三日無雨火燒埔”,還有一句話說“天天備戰,月月抗旱”,可見東山干旱程度之嚴重。谷文昌在東山任縣委書記期間,同縣委一班人一往無前地帶領全縣人民征服“沙虎”,綠化海島,也堅持不懈地與“旱魔”作斗爭。
發生在1963年的干旱是東山歷史上罕見的奇旱。從上年冬季開始,連續三個季度沒下過透雨。查閱《東山縣志》,追溯到明洪武長達570多年還找不到如此奇旱的記載,可以說這場奇旱是史無前例的。這場數百年不遇的旱災,使整個海島像個“火燒埔”,天旱地旱人也旱。從1962年冬季旱情初露時,谷書記就同縣委副書記陳維儀(后任東山縣縣長)等縣委領導下鄉發動群眾挑水冬種,力爭減少損失。開春后,無情的干旱仍在不斷延續。4月初,全縣的水庫、圍塘、平塘和其他水利工程15000多處全部干涸。泉水枯竭了,池塘龜裂了,地里的莊稼大部分枯死了。在這樣的“旱魔”面前,谷書記沒有被折服,而是迎難而上。縣委根據東山自然環境的特點,提出“地面無水地下找”的口號,組織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分赴各社隊帶領群眾抗災。開展打大井,打深井,塘中套井,炸石縫,深挖沙窟、沙溝,建湖尾地下水工程。全縣共修建永久性水利工程285處、臨時性工程892處。發揚“一擔水、一株苗”的精神,力爭夏季多收。到了5月初,農村許多地方連人畜吃水都已經很困難了。早季糧食作物大幅度減產已成定局。
對此,谷書記心情非常沉重。他清楚地知道,東山是個缺糧縣。農民的生活狀況同糧食豐收與否息息相關。倘若旱情再這樣延續下去,會導致秋季糧食再大幅度減產,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當前燃眉之急就是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奪取秋季糧食的豐收。那么,秋季豐收的路在何方?多年農村工作的豐富實踐經驗,使他對東山農作物的輪作規律了如指掌。他知道,地瓜是東山秋糧的當家作物,而奪取秋糧豐收的關鍵是從現在起,就要著手培育大量的地瓜苗。在一片如同“火燒埔”一樣的地里,怎樣培育地瓜苗?谷書記帶著這樣一個課題,深入農村抗旱第一線尋找答案。
那一天,我隨谷書記騎著自行車前往前樓公社岱南大隊蹲點。谷書記每次下鄉總是做到人到哪里,吃住就在哪里。此次到岱南,谷書記就住在當地村民臨時騰出的簡陋房間,一日三餐也在村民家里吃飯,并按照縣里的規定,每天交給提供伙食的村民一斤糧票和4角錢。谷書記邊參加勞動,邊進行調查研究(同我們在一起進行調查研究的還有縣委機關干部林木喜)。岱南大隊屬土質鹽堿地,極易受旱,素有“岱南水咸”之稱,此番的旱情尤為突出。谷書記在地里目睹村民們一身汗水一身泥地挖掘著一個又一個抗旱大井,有的大井直徑20米,深達十幾米,仍然見不到水,心情非常沉痛。在大隊黨支部書記林細狗的陪同下,谷書記的足跡遍及所有的田間小路,所到之處,映入他眼簾的是一片凄涼景象,早季種下的地瓜藤苗大都變得枯黃。他的心像壓著一塊巨石,感到沉甸甸的。那天傍晚,谷書記看到在一畦地勢較低的地瓜田里,苗藤枝繁葉茂,很是青翠。林細狗說,這一畦地瓜是從挖掘很深的池塘套井(“池塘套井”就是在干涸的池塘里再深挖一口井)挑水來澆灌的。谷書記若有所悟地說:“細狗,我們去找老農商量,也許會有一線希望。”當晚,谷書記前往第18生產隊找幾位有經驗的老農,圍繞著“如何做到夏季損失秋季補”這個主題,進行促膝談心。開頭,有幾個人感到束手無策,說:“眼下泉水枯渴,地瓜園里沒水灌溉,大面積育苗實在無從著手。”谷書記對他們提出的難題表示理解,隨后,又用商量的口吻說:“我家在河南省林縣,那里也種地瓜,可培育地瓜苗的方法不一樣。因為那個地方缺水,不在地瓜園里灌水育苗,而是平整出像草席一樣的平坦地,再插上地瓜秧子,澆水培育。如果我們這樣做,也許可以用更少的水,育更多的苗。”老農們聽了谷書記的介紹,眼睛為之一亮說:“谷書記把我們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了。”
第二天上午,谷書記就帶著鋤頭把一塊地平整得像果園地一樣平平坦坦的,然后一株株地插上地瓜苗,再一瓢瓢地澆上水。大伙也仿照此法做,沒半天,就插上一大片地瓜苗。由于像種菜一樣精心培育,地瓜苗長得翠綠喜人。岱南村黨支部又把這一做法推廣到各生產隊,為秋地瓜的種植準備足夠的地瓜苗。
為了尋找更多的農村抗旱典型,離開岱南村后,我又隨谷書記前往前樓公社,入住在公社所在地岱寮村,然后到東英大隊下英村考察。下英村與岱寮村僅有一條公路之隔。下英這個小村子,谷書記曾多次來過,有著比較深刻的印象。因為這個村子原先的水利條件比較好,種植水稻的經驗也豐富,是全縣水稻高產典型村。然而,此番再次步入這個村子時,谷書記卻驚奇地發現,原先一片片綠油油的田野消失了。村干部告訴谷書記,由于沒水灌溉,當年的早稻幾乎絕收。眼下正在抓緊培養晚稻的秧苗,以便做到“早季損失晚季補”。不過,由于缺水,不可能用水田育苗,只能采用旱地育苗的方法:在農地里撒下稻種,然后挑來打井的水,一瓢一瓢地澆,只要保證秧苗正常生長,一旦下大雨,晚稻插秧就有希望。谷書記充分肯定了下英村的抗旱精神,并覺得其做法值得在全縣農村推廣,當即在下英村召開育苗現場會,集中全縣農村干部到岱南和下英參觀學習培育地瓜苗和秧苗的方法,在全縣農村迅速推而廣之。
也許是這種抗旱精神感動了上蒼。到了6月16日這一天,下了一場意料不到的大雨,緊接著又迎來了雨季。由于雨水充沛,全縣的大小池塘都灌滿了水,連之前挖掘的大水井也變成了被雨水充盈的小池塘,從而為延續了241天的大旱劃上了句號。此時,谷書記和縣委一班人又要求農村各社隊冒雨下地擴大地瓜苗和秧苗的培育面積,為秋季的豐收播種希望。
同年12月,縣委召開全縣勞模會,縣委領導在工作報告中總結,全縣秋地瓜的種植面積和單產量實現雙超歷史,秋糧總產比上年增長四成以上。從而實現了東山人民抗旱奪豐收的美好愿望。
在抗旱斗爭中,省委、地委領導始終給予高度關注和支持。5月20日,省委第一書記葉飛和地委書記馬興元到東山視察抗旱工作。在湖尾地下水工程的現場,谷書記向省委、地委主要領導匯報:湖尾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是當地群眾在一片荒沙灘上發現的。后由省水文地質隊鉆探,探明湖尾沙灘地下水源最豐富,為湖尾地下水工程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接著,請水利設計部門制訂方案,由專家進行科學論證。縣委敲定后,上報省地水電局審批才組織施工。葉飛高度評價東山人民抗旱斗爭精神,說:“你們東山縣委主要領導帶領機關干部和群眾一起奮斗的精神很好,要把這種精神發揚下去。”馬興元也說:“東山干部精神面貌很好,很能吃苦。”葉飛還當即批準了湖尾地下水工程的撥款。這個工程于當年年底基本竣工,成了東山抗旱尋找地下水的典范工程。
東山人民同旱魔作斗爭的事跡也牽動了新聞工作者的心。《人民日報》《福建日報》《漳州報》先后刊登多篇有關東山人民抗旱奪豐收的報道。《福建日報》5月24日登載的《東山干部一心鏖戰酷旱》的報道中這樣描述:“縣委書記谷文昌首先以身作則冒著烈日帶領干部、技術員和老農踏遍了半個縣的許多社隊尋找水源,帶頭參加開挖水渠的勞動,縣委副書記陳維儀發高燒剛退,就參加挖渠、打井抗旱,一連干了7天……真是書記下田、縣長打井,干群一條心,旱年添信心。”
這一年的抗旱斗爭,是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譜寫的一曲壯麗凱歌。東山縣委辦公室和縣抗旱指揮部編印了一本《抗天歌》小冊子,以彪炳東山人民抗旱奪豐收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