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運動時期,工農紅軍能夠在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中成功開辟革命根據地,這既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以及武裝斗爭的順利推進,也離不開根據地軍民們過硬的身體素質以及專業的軍事素養。毛澤東曾發出號召,倡導“鍛煉工農階級鐵的筋骨,戰勝一切敵人”,強調了戰時紅色體育訓練的重要性。
1929年紅軍入閩,福建的各級蘇維埃政權相繼成立,黨和紅軍高度重視開展紅色體育運動,“體育軍事化”口號日益深入人心。1930年8月,紅一方面軍在第一次反“圍剿”中取得勝利后,就利用休整時間開展了軍事體育整訓活動。由于當時革命根據地尚處于初創階段,其穩定性和流動性并存,因此體育活動以軍事體育為主,具有鮮明的地方性和自發性。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后,中央蘇區根據地的局勢空前穩定和鞏固,紅色體育運動也因此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中央蘇區的紅色體育運動在紅軍建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表現在將紅色體育與軍事訓練相結合上。《紅軍新兵基本訓練綱要》指出新兵的訓練“不只在于訓練各種機械的制度操法,而著重在鍛煉體力與適合戰斗中的活潑運用”。在反“圍剿”的軍事斗爭中,紅軍面臨著新兵和俘虜兵數量增多而未能及時進行教育和整訓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紅軍繼承了井岡山時期的優秀傳統,在面對敵人多次“圍剿”的艱苦環境下,利用戰爭間隙,從體能、技能、軍事技術等方面開展紅色體育運動。紅軍走到哪里,紅色體育就開展到哪里,這不僅顯著提高了紅軍官兵的革命信念和身體素質,還培養了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其次,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領導人也積極投身于紅色體育運動,以身作則,促進官兵平等,實現軍民融合。朱德熱愛打籃球,不僅經常親自參加籃球比賽,還曾擔任過籃球比賽的裁判員。彭德懷則喜歡踢足球,在率領紅軍進入福建期間,在攻克寧化縣泉上之后,他經常利用傍晚的空閑時間,帶領紅軍中的足球愛好者在寧化縣城的火燒坪,與當地的工農群眾組成的青工隊進行足球比賽。毛澤東深知強壯體魄的重要性,堅持參加跑步、爬山、游泳、體操等體育活動,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這些歷史事實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在開展體育運動方面的積極態度和堅定決心。
此外,紅軍還經常在軍隊內部舉辦紅色體育競賽活動,這些活動通常在革命節日和重大戰役勝利后召開,意在提高紅軍的戰斗力和士氣。例如1932年5月4日紅一、五軍團為慶祝漳州戰役勝利舉辦“紅五月運動會”,1933年紅十二軍在武平永平寨戰役后舉辦福建軍區體育大會,1933年11月7日福建軍區舉行十月革命節運動大會,1934年8月1日紅一方面軍舉行體育運動會……不僅豐富了駐軍生活,而且對中央蘇區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在1933年紅軍學校舉辦的“八一”紅色體育比賽中,涌現出三發三中的特等射擊能手150名、特等擲彈手180名。聶榮臻曾指出:“紅軍的運動會和一般日常所說的運動會不同,它是緊緊地結合作戰,培養那種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壓倒敵人的革命英雄主義?!?/span>
中央蘇區在開展群眾紅色體育中也做了多方面工作。首先是建立群眾體育組織,1929年古田會議后,蘇維埃政府決定設立俱樂部組織,下設運動委員會,以“鍛煉鐵的筋骨,保衛蘇維埃政權”為目標,開展的運動包括普通操、器械操、拳術、球術、田徑賽、劈刺以及競爭游戲等。
自1933年起,隨著《俱樂部的組織和活動綱要》《俱樂部綱要》等指導文件的貫徹執行,俱樂部的規模得到了顯著擴大。至1934年1月,閩粵贛三省的俱樂部數量已達到1656個,工作人員達到4968人。同時,民間自發成立了鐵血團、武術館等組織,經常參加紅色體育運動的近10萬人次。從中央到地方,從城鎮到鄉村,軍隊和民間普遍建立了紅色體育組織。
其次是開展體育設施建設。由于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中央蘇區財政困難,開展體育經費有限,但這并未阻擋蘇區軍民發展體育事業的決心。例如,1933年的《五個月衛生計劃》明確要求每鄉設立一個公共體育場。中央蘇區軍民因地制宜,先后修繕和修建了寧化縣火燒坪體育場、上杭縣舊縣石圳潭田徑場、龍巖縣城關中山公園體育場等公共體育設施。這些體育場不僅可供平時的軍民訓練使用,還可舉辦全省性的體育競賽和檢閱。
根據地的能工巧匠們發揮創造力,利用木、竹、石等當地材料制造了一批簡單實用的體育器材,為根據地軍民日常的鍛煉和比賽提供了便利。這些舉措有力推動了蘇區體育事業的發展,也為增強根據地軍民體質、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積極貢獻。
1934年1月,毛澤東在“二蘇大”的報告中高度評價了蘇區體育運動的開展盛況,指出:“群眾的紅色體育運動,也是迅速發展的,現雖偏(遠)鄉村中也有了田徑賽,而運動場則在許多地方都設備了?!?/span>
此外,黨和蘇維埃政權組織舉辦各種形式的體育運動會。1932年第二次閩浙贛省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的《文化工作決議案》明確指出:體育運動應該廣泛在工農群眾中開展,積極發動群眾經常參與各種運動,特別是對戰爭有需求的運動,如跳高、跳遠、賽跑、游泳等。這樣的運動可以強健身體,鍛煉革命斗爭所需的技能。
據記載,從1930年3月到1934年9月,僅閩西蘇區就舉行了30多次的省、縣、區、鄉各級體育運動會、游藝會和大檢閱,而閩西蘇區舉辦的各種小型運動會更是不計其數。
1933年,為了向敵人發起總示威,粉碎國民黨的第四次“圍剿”,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在江西瑞金召開了“五卅”運動大會。這是中央蘇區召開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赤色運動會,駐瑞金的各機關部隊和群眾代表近萬人參加了開幕式。運動員來自多個單位,包括紅軍第一、三、五軍團及江西軍區、江西省少先隊等,總計180人。
這次運動大會持續了5天。會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紅色體育委員會正式成立,項英、王盛榮、鄧發、張愛萍、施碧晨5人被推選為紅色體育委員會委員。該委員會的成立,解決了蘇區紅色體育由誰來領導的問題,使得蘇區在群眾體育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為推動蘇區紅色體育事業發展,《紅色中華》和《青年實話》先后開辟了“體育欄”和“紅色體育欄”等專欄,廣泛宣傳、報道蘇區體育賽事和各類體育動態。這些報刊持續報道紅色體育運動會的進展情況,將這些信息以新聞形式迅速傳達到蘇區的每一個角落,擴大了紅色體育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