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老的南方游耕民族,畬族早期常用銀器來承載文字的功能,用銀飾來點綴生活,寄托夢想。因此,畬族銀飾(畬銀)可謂畬族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塊“活化石”。
據《閩東畬族志》等記載,閩東畬族及其銀飾工藝約始于唐。該時期,在西域文化和經濟流通日趨頻繁的背景下,金銀器制作工藝的傳授臻于成熟,《唐六典》中曾記載了唐代十四種金銀工藝,金銀器在民間的使用也隨之流行起來。此外,受海外貿易的推動,福建經濟逐漸繁榮,各方來市的貨物十分豐富,閩東的銀飾工藝大約肇始于此。
宋元時期,隨著閩東產銀業興盛,進一步促進了銀飾在民間的普及,老百姓以銀飾和服飾結合并作為日常裝飾品,開始在閩東地區廣泛流行。明清時期,畬族在閩東開始形成大范圍的聚居,從事畬銀制作行業的人日益增多,不斷推動畬族銀飾制造業的發展。據明萬歷年間《福安縣志》載,時有“來去三千客,四萬打銀人”的盛況。
閩東畬族銀飾的發展,離不開畬族幾代人的匠心堅守和閩東地區豐富的銀礦資源。畬銀作為畬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福建省多種多樣的手工藝中獨樹一幟。提起畬銀,其“鳳凰裝”,精美的耳環、手鐲、扁口等銀飾各地盡有不同,但傳統的“銀鳳冠”頭飾是最具典型的畬族文化符號。
首先,在畬銀制作過程中,對圖案的選擇與設計,主要來源分為兩類:一是民間信仰與神話傳說。在畬族信仰中,鳳凰是極其重要的信仰圖騰,被畬民視為至高無上的神祇。二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象。畬民將豐富的寓意與祝福寄托在一個又一個吉祥紋樣中,對自然界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現實事物進行藝術加工。此外,畬族的傳統審美對吉祥文字情有獨鐘,直觀地體現了畬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追求。
其次,在熔銀制成坯過程中,通過模具澆鑄的方式制造器物。一是便于工匠后續的制作,二是使生產出來的畬銀產品更加精細。此外,也可采用失蠟法和墨魚骨鑄造法。在熔煉銀原料的過程中,對銀坯表面的污物進行酸煮去污。
第三,在畬銀長期的傳承與創新過程中,形成了以“操、鑿、起、解、披”為精髓的雕形鏨刻技藝手法。其中,“操”是對銀坯總體形體的把握,即將熔銀倒入模具的整個過程。“鑿”多用圓雕手法和各種圓凸刀工具,對“操”后成型的銀飾進行修整、打磨與雕刻,使銀飾表面呈現流暢圓潤的曲線美。“起”是將初步制成的銀飾取出或適當挪拉,以達到理想形狀的過程。“解”是利用工具將初步制成的銀飾進行大致雕刻,“披”則是在上一步的基礎上進行精雕細琢。
第四,銀飾各部件的焊接鑲嵌。該環節需要根據雕刻完成的部件以及設計的圖樣來依次固定。為達到理想效果,避免焊接處出現明顯痕跡,對焊藥的選擇、溫度的控制以及焊接手法等具有一定的講究。除焊接之外,還有鑲嵌玉石、瑪瑙和珍珠等材料。
最后將焊接好的完整銀飾用銼刀、砂輪、砂紙等工具由粗到細對其進行修整和拋光,再通過明礬水的酸液對表面進行去污處理,也就是常說的“洗銀”,使銀飾表面的氧化物與焊劑殘留物逐漸被溶解和清除。畬族銀飾從鍛造到成型,需經過30多道純手工的工藝程序,最終才能呈現精致細膩的效果。
畬族文化豐富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內涵,畬銀是中國傳統銀雕技藝與畬族文化相結合的典型產物,在歷史發展中承載著畬族的民族文化,是一種獨有的銀器語言,同時也是畬民對生存信仰和藝術文化傳承賡續的需求。由此可見,畬銀作為畬族民俗文化的產物,不僅展現了畬族民俗生活中的文化底蘊,也增強了該民俗的文化生命力。
在畬銀技藝的發展傳承過程中,畬族地方文化與銀飾文化相輔相成,畬銀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也促進了畬銀技藝地方文化的傳播與融合。非遺文化的傳承,本質上也是文化自覺的體現。在西方文化不斷沖擊本土文化的情況下,對中華優秀非遺文化具有自覺認知,是中華文化自信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