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汀州的繁盛,簡直為全國蘇區之冠。”對于這座千年古邑,90多年前在這里戰斗、生活過的周恩來曾這樣稱贊。從1929年3月紅四軍進入長汀,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出發長征,近6年時間里,長汀作為中央蘇區的源頭和中央蘇區經濟中心,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書寫出中央蘇區“紅色小上海”的繁榮與輝煌。
連日來,在瞿秋白烈士紀念碑、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辛耕別墅等地,前來瞻仰、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傳承當地生生不息的紅色基因;古色古香的店頭街上,各色店招與紅旗交相輝映,訴說著昔日的榮光和今日的繁榮……盛夏時節,厚重的紅色文化與現代化氣息碰撞交織下,長汀處處生機勃發。
1929年3月12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3600余人首次入閩到達長汀四都。14日,打贏了關乎命運的長嶺寨戰斗,解放了長汀城。
經過廣泛調查,毛澤東發現,福建、浙江、贛東南統治階級兵力薄弱,贛南、閩西黨組織和群眾基礎較好,且長汀一帶經濟狀況比井岡山要好得多,地理上為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勢險要、易于割據。
3月20日,毛澤東在長汀城辛耕別墅主持召開了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確定了“在國民黨混戰的初期,以贛南閩西二十余縣為范圍,從游擊戰術,從發動群眾以至于公開蘇維埃政權割據,由此割據區域,與湘贛邊界之割據區域相連接”的戰略方針,并且強調,“唯閩西贛南一區內之由發動群眾到公開割據,這一計劃是決須確立。無論如何,不能放棄,因為這是前進的基礎”。
從此,長汀的命運就與中國革命的命運緊緊連在了一起。此后到中央紅軍長征前的近6年時間里,長汀始終是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
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離不開經濟建設。在毛澤東、劉少奇、陳云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直接指導下,長汀依托汀江水路運輸的優勢,成為贛南、閩西各縣物資集散地與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公營工業、手工業、對外貿易占了整個中央蘇區的“半壁江山”,這里商店林立,市場繁榮,被譽為“紅色的上海”。據劉少奇1934年3月《論國家工廠的管理》一文所統計,當時中央蘇區有國家工廠32個,在長汀的約占一半數量。
1951年,以謝覺哉任總團長的中央政府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的訪問報告這樣描述中央蘇區時期的長汀:“它是中央蘇區的腹地,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經濟中心。當年因為紅軍干部常來此開會,來往客商也川流不息,所以長汀貿易很是繁榮,在蘇區有紅色的上海之稱。”
依托便利的汀江航運和作為州府所在地較為雄厚的經濟狀況,紅軍的第一批軍需民用工業在長汀誕生。按照毛澤東提出的“竭力促進工業的發展,特別注意保障供給紅軍的一切企業的發展”的指示精神,一大批軍需民用工業在長汀、在中央蘇區投入建設,具有代表性的有紅軍被服廠、中華織布廠、紅軍斗笠廠、福建兵工廠、汀州彈棉廠、長汀造紙廠、長汀印刷廠、長汀樟腦廠、濯田煉鐵廠、造船廠、硝鹽廠、熔銀廠、磚瓦廠、石灰廠、衛生材料廠等等,支撐起了中央蘇區的骨干工業體系。
不僅如此,長汀還是當時蘇維埃共和國的經濟血脈。長汀作為商業與對外貿易的重鎮,連接著中央蘇區經濟活動的毛細血管,起著經濟支撐的作用。1929年3月,紅四軍解放長汀城,發布了《告商人及知識分子書》,明確指出“保護中小工商業者,保護私營經濟”。在黨的政策感召下,長汀城部分私營商店關閉后又開業,還新開業部分私人商店,從而使長汀的私營商業快速發展。
從1932年開始,汀州市糧食調劑局、中華紙業公司、中華貿易公司、中華商業公司汀州分公司紛紛成立。在它們的帶動下,紅色旅館、紅色飯店、紅色商店、紅色米市場也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在蘇區各縣,長汀的商業門類最全、總量最大,堪稱典范,成為中央蘇區的經濟支撐。1933年春,對外貿易總局在瑞金成立,下設贛縣江口、汀州、會昌筠門嶺、羅塘四個外貿分局,長汀是其中之一。據史料記載,通過汀江航運到達長汀碼頭的物資,有價值900多萬銀元的食鹽、600多萬銀元的布匹、300多噸的藥品等。汀江,也因此被譽為“蘇維埃共和國的血脈”。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紅軍在長汀還開創了第一個軍團建制紅一軍團、紅軍第一個統一領導機關、紅軍第一次統一軍裝、紅軍第一次發放軍餉、第一份軍報《浪花》、第一所中央紅色醫院福音醫院、第一所中央紅色看護學校、中央蘇區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和第一支縣級紅色武裝等諸多項第一,成為紅軍正規化建設的搖籃。
時至今日,一大批紅色革命舊址、遺跡仍屹立在汀州大地,一批珍貴的紅色文物仍完好地保存在當地的博物館、紀念館里,既忠實記載、見證著當年中央蘇區“紅色小上海”的榮光,更成為當地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發揮著新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