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福建省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第四場新聞發布會舉行。省生態環境廳、省住建廳、省交通廳、省應急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了記者提問。
省生態環境廳: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徐威介紹,“十三五”以來,全省上下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省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促進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協同并進。
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1—10月,設區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8.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9個百分點;PM2.5濃度20μg/?,優于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準;主要流域優良水質比例為97.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6.1百分點;小流域優良水質比例為95.4%,比2016年基準年提高19.8個百分點;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82.9%,比國家考核要求高10.9個百分點。
徐威表示,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將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科學謀劃“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努力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規劃中。
省住建廳:
提升城鄉建設品質
省住建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蔣金明介紹,“十三五”以來,我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
過去五年,居民住房條件持續改善。全省累計54.4萬戶居民搬出棚戶區住進新房,27.9萬戶住房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2019年底,我省城鎮人均住房面積43.5平方米,比全國人均高3.8平方米;安排補助資金30.97億元,支持各地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490個,惠及居民約25.2萬戶。按期完成6.88萬戶4類重點對象和其他貧困戶存量危房改造任務。
城市綜合承載力不斷增強。新建改造市政道路、綠道、雨水、污水、供水、燃氣管網3萬多公里,地鐵建設實現零的突破,建成投用4條125公里、在建7條200公里。全省水質綜合合格率99.86%,優于國家要求。
城鄉環境宜居度明顯提高。建成綠道6000多公里,建成區綠地率達40.39%,居全國前列。全省設區市建成區87條黑臭水體基本消除。2019年底,全省市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91%,市縣污水處理率達94.9%。6700多個村莊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創建600多個美麗鄉村示范村,推進240多條美麗鄉村特色景觀帶建設。
蔣金明表示,省住建廳將以提高宜居性、包容度和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目標,到2025年,構建比較完善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2000年前建成的城鎮老舊小區提請完成改造,基本補齊既有居住社區設施短板,房屋安全常態化管理體系基本建立。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進一步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省交通廳:
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省交通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增賢表示,“十三五”以來,全省公路水運交通累計完成投資預計超過4600億元,形成“兩縱三橫”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
全省公路總里程突破11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6000公里,密度位居全國各省第3位,80%的陸域鄉鎮30分鐘能上高速。普通國省道通車里程1.1萬公里,全省96%的鄉鎮通達三級及以上公路。全省沿海港口生產性泊位42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86個,具備停靠世界最大集裝箱船、郵輪和散貨船能力。各設區市均擁有至少一個綜合客運樞紐和綜合貨運樞紐,福州、廈門邁入“地鐵時代”。
網絡貨運、快遞產業兩大集群初具規模,網絡貨運年營收超過500億元,快遞產業支撐全省網絡零售額超5000億元。農村公路路長制、災毀保險等多項創新做法在全國推廣,農村公路實現智能管護,成功創建全國示范縣7個。此外,我省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撤站后高速公路入口ETC使用率等12項指標居全國第一,全省新能源公交車占比位居全國第四。
“十四五”期間,我省將全面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著力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推動“兩群、一片、多節點”協同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建設。構建集約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推進新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交通運輸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全力爭創交通強國先行區。
省應急廳:
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省應急廳黨委委員、副廳長姚朝鐘表示,省應急管理廳2018年11月6日正式掛牌以來,扎實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全省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總體穩定。2019年全省各類事故和死亡人數與2016年相比,分別下降37.4%和28.0%,今年1—10月同比又分別下降23.1%和16.1%。
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方面,與“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期間全省受災人口均值下降了32.6%,因洪澇災害死亡人數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2018年、2020年實現了防汛“零傷亡”的目標。2020年以來,有力應對23次自然災害侵襲,及時撲滅42起森林火災,24小時撲滅率為97%,有效減輕了災害損失。
姚朝鐘表示,“十四五”期間,全省應急管理系統將以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為核心、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為主要任務,深化基層應急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到2025年,形成與新時代要求相適應的“全災種、大應急”工作格局,建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核心應急救援能力顯著增強,重大安全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較大以上事故明顯減少,綜合應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強,應急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