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以來,全國范圍內已有數十家博物館陸續發布關于征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見證物的通告。3月18日,國家文物局發布《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見證物征集和保存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規范和指導征集工作。此次征集工作反應之快、涉及范圍之廣、征集對象之豐富,反映出博物館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文化載體的使命與擔當。
目前,征集工作已開跑,規劃的步伐必須要跟上,方能事半功倍。
注重見證物信息的完整性與多樣性。征集“物”的目的是為了見人見事見精神,實物資料應當與其原本所處的環境、承載的故事及原擁有者等信息共同保存,即與實物資料配套,相應地采錄照片、音頻與視頻等資料。通過一件件征集物背后的故事,幫助觀眾在博物館空間中與全民戰疫這樣的公共事件對話。
2018年,安徽博物院舉辦了“向往——‘我’與安徽改革開放四十年”展覽,就通過征集一個個鮮活的百姓故事,展示了個體與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聯系,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提升了展示效果。這次疫情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每個人都是親歷者,但每個人的視角不同??梢岳么髷祿驮萍夹g,為公眾搭建在線征集平臺,與個人移動終端相連,鼓勵公眾上傳自身及身邊人的抗疫故事,既能夠成為觀眾在博物館的“個人檔案”,也可以在展覽及其他利用方式中為觀眾提供關鍵字檢索,了解對應群體的故事。
盡快細化見證物的定級標準與保存保護方式。公共事件見證物價值的判定與傳統文物類藏品的標準有所差異,需要在我國文物藏品定級標準的基礎上再因“物”制宜。
在給“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紀念館館藏地震文物鑒定定級時,四川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組的依據是:藏品的特殊教育意義,以及所體現的不畏艱險的抗震救災精神或災后重建的良好精神面貌。這為此次見證物的保護管理工作提供了參照。由于目前大規模的征集工作已經展開,為進一步提高征集效率和質量,更好地服務于后續管理利用,可參照征集物的歷史意義和教育價值等制定初步的分類與定級標準,并逐步細化,進而為探索建立我國公共事件快速征集機制做準備。就保存保護而言,此次征集的見證物含有大量的醫護用品,對其安全性的檢測應當尋求與醫療領域的跨界合作,依照專業建議進行相應處理。
結合征集主體特點,注重體現不同的展覽視角。當前各個博物館征集的抗疫見證物類型、要求有較大共通性。為避免后續利用過程中出現“千展一面”“千館一面”的問題,征集工作與抗疫資料的研究梳理應盡快銜接,結合不同地區不同主題的特點強化針對性。例如城鄉抗疫工作差異,“內防擴散”和“外防輸入”工作差異,征集主體如人文歷史類博物館、自然科學類博物館、行業博物館的展覽偏好差異等。
2018年,在西班牙大流感發生100周年之際,全球多家博物館都針對同一主題舉辦了紀念展,但展覽視角各有不同:倫敦博物館舉辦的“疾病X”展,側重于展示疾病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而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探索流行病”展,則側重于疾病的科學闡釋,引導公眾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此次疫情期間,各地都出現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各支醫療隊援鄂期間也表現出鮮明的特色,通過征集物將這些故事串連起來,從局部與全域的地區性、群體與整體的行業性、人文與科學的學科性等視角展開,就能更好地呈現事件主題,賦予展覽以打動人心的力量。
豐富見證物利用載體,釋放價值傳播效能。在做好實體展覽的同時,抓住疫情期間“線上博物館”快速發展的契機,持續推出在線展覽、在線課堂、在線互動等“無邊界”精神文化產品。中國海關博物館以HTML5技術交互網頁已經率先推出了全國首個抗疫展——“國門‘疫’線”虛擬展覽。同時,借助當代藝術、影視文娛等藝術樣式,在抗疫見證物的公眾展示形式上加強創新。如德國德累斯頓歷史博物館曾攜手日本廣島當代美術館,共同創作了“廣島感謝”的裝置藝術作品,運用燈光和影像藝術讓觀眾成為作品參與者,形成“廣島影子”現象,藝術化的處理方式引起了觀眾強烈的事件記憶。
除展覽形式的創新外,圍繞抗疫主題可積極策劃社會教育活動、研發文化創意產品,探索博物館與旅游業、醫院、抗疫物資生產企業等的合作,結合基層黨組織生活、企事業單位職業培訓、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等平臺開展文化體驗項目,展示、弘揚和傳播“抗疫精神”。
建立中長期和范圍逐步擴大的征集工作規劃。見證物不僅服務于當下,更應在較長時間內發揮出記憶重現和價值傳承功能。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四川省多家文物收藏單位就積極開展了見證物的征集工作,至2012年征集所得的見證物總數已經達到46萬件,這項工作至今仍在繼續。長期征集有利于盡可能地避免重要和代表性資料的遺漏,更是為了反映不同時期公眾對事件記憶的變化。在“9·11”事件發生后的十周年紀念展上,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將十年來收集的公眾紀念活動照片進行了展示,而傳統上這些并不會被納為博物館的征集對象。
此次抗疫見證物的征集工作也需要在范圍上由地區向全國、全球拓展,由政府、機構單位向普通公眾拓展,并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在時間上由疫情發生前和發生過程中向疫情過后公共衛生工作的變化、公眾生活習慣的變化,以及對疫情的反思與抗疫的紀念延伸。
(作者:張昱 趙琪 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