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主旋律鮮明、充滿正能量的文學力作
作品通過生動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谷文昌帶領東山人民徹底埋葬風沙災害,使荒島、苦島變成東海綠洲的艱辛歷程,展現了谷文昌為了百姓福祉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描寫了谷文昌冒著風險,把被抓壯丁的“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一項德政暖了十萬民心的感人事跡,展現了谷文昌心系百姓,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可貴品質;描寫了谷文昌從實際出發,努力維護群眾利益的感人故事,展現了谷文昌堅持實事求是的勇氣和智慧;描寫了谷文昌用權以廉、持身以正,公物涓滴不入私門的紅色家風,展現了谷文昌“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的人格魅力。在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征程中,需要的正是谷文昌這樣的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干部。谷文昌身上所體現的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黨的優良傳統和時代精神的高度契合,干事創業激情與求真務實精神的完美結合,正是當今每個黨員干部需要學習和弘揚的。報告文學《谷文昌》的推出,無疑具有特殊的積極意義。
這是一部內涵豐富、具有文學感染力的精品佳作
報告文學《谷文昌》充分運用各種文學表現方式與手法,塑造了分外感人的谷文昌的文學形象。作品構思精巧,引人入勝。同時,《谷文昌》語言樸實,感情真摯,多處引入對話場景,善于挖掘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注重細節的呈現,又保持了主人公典型事跡的宏觀敘述。該書還引入了大量的插圖,圖文并茂,符合大眾審美。鮮活的文學表達是這部作品的又一特色。作者通過大量深入的采訪獲得了豐富的素材,又善于從細節處深入開掘,諸如谷文昌到廈門植物園采摘木麻黃樹籽的故事,谷文昌的自行車上總是綁著一把小鋤頭的細節描寫,保護西埔中興街兩棵古榕樹的故事,尋找丟失的關帝廟大鐘的故事,老百姓有“代志”找谷書記的故事等等,這些小故事的講述和細節的刻畫,都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在作品中。此外,作品中哲理性語言的運用、閩南俚語歌謠以及詩歌辭賦的穿插引用,都為氣氛的渲染增色不少。正是作者在文學上的成功表達,呈現了一個真實感人、可親可敬、可學可信的谷文昌。正如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在為《谷文昌》撰寫的書評《用優美的文字立一座豐碑》中所說:“把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以文學的方式呈現出來,創作出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的作品,同時又讓作品極具普遍教育意義,這是長篇報告文學《谷文昌》最大價值之所在。”
這是一部由東山籍作家傾情書寫的東山故事
作者吳玉輝出生在東山島,這正是谷文昌當年帶領東山人民植樹造林戰勝風沙災害的地方。他親身經歷了家鄉的巨變,深切感受到家鄉百姓對谷文昌發自內心的懷念和敬仰。早在二十幾年前,作者就采寫過反映谷文昌事跡的長篇通訊《綠色豐碑》。吳玉輝當過縣委書記,還曾帶隊援疆。豐富的工作經歷讓他對谷文昌的事跡和精神有更多的感同身受與理解。吳玉輝在這部作品里傾注了一個東山之子對谷文昌的深情,也融入了一個黨員干部對前輩革命精神的追懷與思考。為了寫好這部作品,作者帶著沉甸甸的責任,帶著深厚的感情,訪林州、往寧化,特別是在東山島上深入采訪、挖掘,在田野調查上下苦功,并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使這部報告文學對谷文昌事跡的描寫更為充分、更為真實。正如作者在書的后記中所寫,這次不尋常的采訪創作,使他的心靈受到了一次熏陶和洗禮。正因如此,這部作品成為谷文昌精神的一首優美贊歌,是作者也是讀者獻上的一炷心香。
鏈接
《谷文昌》出版過程及反響
吳玉輝同志是中央黨校特約研究員,他創作的報告文學《香爐》,于2015年9月10日在中央黨校《學習時報》發表后,引起熱烈的反響。《光明日報》全文轉載,隨后《福建日報》、人民網、新華網等媒體紛紛轉載。國家話劇院的導演看了《香爐》后,將谷文昌的事跡搬上了話劇舞臺。在中央黨校和福建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吳玉輝同志在《香爐》的基礎上,寫成了長篇報告文學《谷文昌》,并配以數十幅珍貴的歷史照片,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6月聯合出版。
該書出版后,中央黨校在京召開學習谷文昌精神暨報告文學《谷文昌》出版座談會,文藝報社、福建省委宣傳部等在京召開學習谷文昌精神暨長篇報告文學《谷文昌》研討會。中央網信辦在全網推送,新華社、《人民日報》、《學習時報》、《文藝報》、《福建日報》等主流媒體都作了充分報道。紅旗渠干部學院和谷文昌干部學院將《谷文昌》列為干部培訓教材。該書的出版發行,對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推動深入學習谷文昌精神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