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谷文昌是縣委書記的楷模,是黨員干部學習的榜樣。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為谷文昌點贊,稱贊他“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吳玉輝同志滿懷真情地寫出了報告文學《香爐》,于2015年9月10日在《學習時報》發表。在中央黨校和福建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吳玉輝同志在《香爐》的基礎上,寫成了長篇報告文學《谷文昌》,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6月聯合出版。該書于2017年9月21日榮獲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本報記者第一時間對該書作者吳玉輝進行了專訪。
學習時報:作為本屆“五個一工程獎”獲獎圖書的作者,請您談談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寫出了《谷文昌》這部報告文學?
吳玉輝:寫一部反映谷文昌事跡的報告文學,一直是我的心愿。我出生在東山島,這正是谷文昌當年帶領東山人民植樹造林戰勝風沙災害的地方。記得小時候,長輩們向我描述昔日東山風沙肆虐的情形,刮大風時,風沙就像一堵堵行走的沙墻。就這樣,一座座村莊消失在漫漫風沙中。是谷書記帶領大家植樹造林,治服了風沙,使昔日的荒涼海島變成了東海綠洲,東山百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在東山百姓中流傳著一句口頭禪:“有代志,找谷書記。”也就是有事情找谷書記。我深切感受到家鄉百姓對谷文昌發自內心的懷念和敬仰。谷文昌去世已經三十多年了,當地百姓依然深切懷念著他,每到清明節,東山百姓是“先祭谷公,后拜祖宗”。
我試圖通過這部作品,使讀者感受到一個不忘初心,充滿信仰力量、忠誠力量、人格力量的谷文昌,感受到一個充滿家國情懷,敢于擔當的谷文昌。這正是我們時代所需要的。
學習時報:您能談談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嗎?
吳玉輝:在谷公墳前,擺放著一個插滿香火的花崗巖香爐,香爐上鑿著“谷公——人民敬仰”六個字,看得出,香爐來自民間,香爐上的字并不是什么書法家所題,但卻是一筆一筆用心鑿上去的。一個縣委書記去世多年,百姓始終銘記著他,這深層的原因在哪里?我從東山到寧化到南太行,再回到東山,追尋著香爐背后的感人故事。我采訪了谷文昌身邊的工作人員、南下的老同志、當年參加植樹造林的干部和村民、谷文昌的親屬,他們飽含深情地向我講述谷文昌的事跡,向我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資料。這使我從一棵樹,走近一個人,走進一個共產黨人磊落而無私的精神世界。
學習時報:在創作過程中,有哪些情節讓您最受觸動?
吳玉輝:一部作品只有先感動作者自己,才有可能感動讀者。在創作過程中,谷文昌的每一個細節都感動著我。有兩個故事讓我特別受觸動。
在當年谷文昌治理沙害的風口——山口村,我采訪了94歲的何賽玉老阿婆。老人家向我敘述了她坎坷的人生。她出生在海島北部的前何村,出生后不久,就被遺棄在路旁,是一位從山口村出來要飯的奶奶救下了她。而這位老奶奶卻在一次外出乞討的時候,餓死在曠野中……
由于風沙把田地都蓋住了,種不成莊稼,何賽玉和當年要飯的奶奶一樣,提著籃子,端上破碗,四處去討飯。何賽玉老阿婆激動地說:“是谷書記來了,帶著我們種上木麻黃。有了這些樹擋住風沙,我們才過上了好日子。每年清明節我都要帶上子孫去給谷書記掃墓。谷書記,好人啊!”采訪結束后,何賽玉阿婆的外孫開著一輛轎車來接老人家回去吃飯。望著漸漸遠去的轎車,我在想,何賽玉老人命運的變化,正是山口村乃至整個東山島百姓命運變化的縮影啊!
在采訪過程中,讓我難忘的還有谷文昌的家風。谷文昌帶領東山人民種下了成千上萬畝的木麻黃,可一家子吃飯用的桌子還是一張小石桌。一位林業干部實在看不下去,就到林場撿了一些木頭邊角廢料,給谷文昌做了一張小木桌。當他把小木桌送到谷文昌家里時,被谷文昌堅決退掉了。妻子史英萍是南下干部,1952年定為行政18級,此后其職務和工資都未提升過,直到谷文昌去世后的第三年才按政策升為行政17級,也就是32年才晉一級。他來到東山工作的時候,帶著一只隨身南下的舊皮箱,14年后調離東山時,帶走的還是那只舊皮箱,還有妻子親手腌制的兩罐咸菜。谷文昌去世時,身邊只留下700元錢。去世之后,史英萍一周內就拆除了家中的電話,連同自行車一并上交,她說:“這是老谷生前的交代。”
谷文昌用全部忠誠履行了他立下的“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的諾言。這樣的好官,百姓由衷地信服和愛戴。可以說,我是含著淚水寫完這部作品的。
學習時報:谷文昌在擔任縣委書記期間完成了一件件當時難以完成的任務,您覺得這對當下的縣委書記有哪些啟示?
吳玉輝:我覺得,在谷文昌身上,有著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強烈的為民情懷,同時,具有四個鮮明的特質。
一是特別善于學習。谷文昌很注意學習吸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營養,經常用中國傳統美德、用古訓自勉和教育孩子。根據谷文昌身邊工作人員回憶,谷文昌很注意學習《矛盾論》《實踐論》,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來指導工作。在治理風沙災害過程中,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多次反復的過程,掌握了治理風沙的規律。他帶領林業技術人員,沿著一座座沙丘實地勘察,終于找到了“風口”;通過反復實踐,找到了治理風沙的先鋒樹種木麻黃;通過“旬旬造林”的試驗,總結出植樹造林最佳的時機和方法,成功地治服了風沙。他在緊緊抓住植樹造林改變東山生態這個關鍵的同時,注意“彈好鋼琴”,組織干部群眾興修水利,解決生產生活用水問題;大力發展漁業生產,努力改善群眾生活;修建海堤,保一方平安。谷文昌還注意把加強學習和加強調查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和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緊密結合起來,和發揮班子的集體智慧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強大的合力、凝聚力。這是難能可貴的。
二是特別有毅力。谷文昌身上有著太行人堅定、堅強、堅毅、堅韌,百折不撓、不畏艱難的DNA,又有閩南人、東山人敢拼敢贏的氣概。太行山修建紅旗渠“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和東山植樹造林“上戰禿頭山、下戰飛沙灘”,異曲同工;“人工天河”與“綠色長城”,一脈相承。谷文昌帶領干部群眾治理風沙歷經無數次挫折與失敗,他屢敗屢戰,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把每一次失敗作為登向成功的階梯,終于實現了“綠化全海島,建設新東山”的宏偉夙愿。可以設想,如果在其中的任何一個節點上選擇了退卻,必將前功盡棄,空留遺憾。正是以谷文昌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有著強烈的使命感,有著堅定的奮斗目標,有著頑強的毅力,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才搬掉了世代壓在東山百姓頭上的風沙干旱這座大山。
三是特別敢于擔當。打石匠出身的谷文昌,有著“泰山石敢當”的精神。他冒著政治風險,毅然提議把被國民黨抓壯丁的家屬,由“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一項德政,暖了十萬民心,這是一種擔當;面對十倍于我、全副美式武裝的國民黨軍隊,他堅持不撤退,帶領東山干部群眾全力支援守島部隊,這也是一種擔當;面對漫漫黃沙,他做出“不制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葬”的莊嚴承諾,不給自己留任何退路,這還是一種擔當。這擔當的背后,是實事求是、無私無畏的勇氣,是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假如,當時,谷文昌在兵災家屬這個敏感問題上,選擇了回避;假如,在大敵當前,選擇了撤退;假如,在歷盡治沙失敗后,選擇了“擊鼓傳花”,把難題留給后任,東山的那段歷史可能被改寫,谷文昌也就不是現在人民心中的谷文昌。
四是特別有智慧。谷文昌說過:“要把工作搞熟,把群眾情況搞透,就要開動腦瓜子。”開動腦瓜子就是注意工作方法。1958年“大躍進”,大搞“放衛星”“密植并丘”“大煉鋼鐵”。谷文昌一方面通過搞試驗田,用事實說明“密植并丘”是不可行的,另一方面把“大煉鋼鐵”限制到很小的范圍,沒有在全縣鋪開。同時,把干部群眾“大躍進”的熱情引導到興修水利上來。1958年,別的地方在忙著“大放衛星”“大煉鋼鐵”,而東山卻完成了705個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效地緩解了東山的旱情。他利用建設八尺門海堤節省的資金,不失時機爭取省領導的支持,大堤帶小堤,建設了南門海堤,維護了一方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這都體現了這位打石匠出身的縣委書記的智慧。
學習時報:有學者評價《谷文昌》是一部“信仰敘事”之作,您認為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谷文昌的可貴品質?
吳玉輝:在創作過程中,我來到了南太行谷文昌的家鄉,探索谷文昌成長的根與源。我以為,博大厚重的中原文化、慷慨俠義的燕趙文化、尚實通達的三晉文化熏陶著谷文昌,使他在潛移默化中傳承了中華民族崇德向善的傳統文化和強烈的家國情懷;黨的培養,革命熔爐的冶煉,使他從一個長工成長為一名有著堅定理想信念的共產黨員,始終堅信共產主義真,黨是領路人,始終保持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苦難的家世,艱辛的經歷,閱盡人間冷暖,使他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底色,對人民群眾有著真摯而深厚的感情,對弱勢群體古道熱腸,有著一顆溫熱的心;太行英雄兒女的基因,賦予他百折不撓、不畏艱難、一往無前的氣質。這一切造就了谷文昌身上鮮明的特質,使得樸實無華的他,能夠站在時代的高度,在眾多的縣委書記中脫穎而出,做出非凡的業績,贏得了百姓的信賴和愛戴。
學習時報:2014年您創作的《援疆干部》榮獲了第十三屆“五個一工程獎”,《谷文昌》這部作品又榮獲了第十四屆“五個一工程獎”,這是您連續兩屆摘得該獎項,請您談談感想?
吳玉輝:借此機會,對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還有對創作這部作品給予大力支持的同志,表示誠摯的謝意!
《谷文昌》獲得“五個一工程獎”,是谷文昌的事跡感動人,我是沾了谷公的光啊!我想,這不僅僅是中宣部、專家、評委對作品的肯定,更是對學習弘揚谷文昌精神的進一步推動。我將以此為新的起點,與文學界的朋友們一道,深入基層、深入實踐、深入生活,用心、用情寫好中國故事,寫好揚正氣、接地氣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