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進政和,再次近距離感受廖俊波書記的動人故事。尤其是他在政和任職期間對文化要敬畏,對文化人要尊重的言行,感觸更深。
對文化心存敬畏,是為官者素養的體現。廖俊波曾說過“經濟是體,文化是魂。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更離不開文化的繁榮;就像一個健全的人,身體很重要,精神更重要”。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政和很好地處理了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系。政和在連續三年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的同時,克服重重困難,想辦法籌集資金積極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先后對第一支部舊址、嶺腰后山橋、鐵坑殿等文物單位進行修復。目前,政和有10個省保單位,省保數量位列南平10個縣市第一。
沒有對文化的敬畏之心,就沒有推動文化發展繁榮的自強之舉。“越是后發展,越要先規劃。”先進的發展理念來自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城市是文化的載體,為此廖俊波提出了“建設一座有歸屬感的城市”的構想。上任第一年,政和啟動了31個城市建設項目,總投資26.3億元。隨后每年都有一批城建項目,市民廣場、文化中心等項目相繼竣工。不僅在宜居上下足了氣力,而且留下了政和人的精神家園;不僅在產城融合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公共設施建設上創出“民辦公助”的政和經驗。
在對文化人的尊重上,廖俊波同樣是有口皆碑。
尊重體現在對文化事業的支持上。支持離不開錢,但有錢要用在刀刃上。當政和縣文聯反映當地創作氛圍濃、作者多,但迄今沒有一份自己的文學刊物時,廖俊波當即批示,要求縣政府解決創辦刊物經費問題。于是,《佛子山文學》應運而生,人才培養有了自家的園地。政和縣攝影家協會成立25周年時,擬出一本會員作品集,原先的方案有領導題詞、企業廣告等。廖俊波看后明確表示,不題詞、也不寫序,這是他來政和時定下的規矩。但他又給出了書名的建議予以支持,并解決了經費籌措的困難。支持既可表現在物質上,也可表現在道義上。而道義則既講原則性,又講靈活性,這就是廖俊波為官處事被人稱道之處。
尊重體現在對文化人的承諾上。政和縣職工書法協會舉辦一個個人書法展,請廖俊波蒞臨指導。按慣例,像此類書法展,縣委書記可以不參加。但廖俊波聽說這位書法家很勤奮,且有一定的造詣,為鼓勵多出人才、多出作品,便不講規格,欣然應允。誰知第二天臨時通知趕往南平市里開會,便囑咐縣委辦打電話解釋,并表示盡量趕回來。臨近中午12點,廖俊波急匆匆地出現在展廳內,并笑著致歉。一諾千金,“愛人者,人恒愛之”。事情雖小,感動的不只是這位書法家,而且鼓舞了全縣的文化工作者。
敬畏文化就是要尊重文化、尊重藝術、尊重文化藝術發展規律、尊重文化人才。敬畏與尊重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懷有敬畏之心,才能表現出尊重之情;只有尊重文化人、文化事,才能愈加增進敬畏之心。廖俊波的故事啟示我們,涵養對文化的敬畏之心,需要在學習歷史中增智,在調研文化中明責,在相互尊重中交友,在推動發展中奮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