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這是廖俊波的口頭禪,也是與廖俊波共事過的干部對他最深的印象之一。
現場和會場,一字之差,折射出干部干事的態度、作風、效果大不一樣!
到現場,展現的是強烈的責任擔當。“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剛到政和時,為尋求當地脫貧致富之路,廖俊波馬不停蹄地下鄉、進企、入戶,足足調研了兩個多月。縣里的工業園區3個月完成征地,半年后首家企業投產,創造了在傳統農業縣建起省級工業園區的“政和速度”。其間,他每周都到園區檢查督促、現場辦公。干部群眾說:“園區是廖書記用腳步丈量出來的。”
在一線展示作為,用腳步丈量責任,體現的是一個黨員干部的實干精神和為民情懷。現場往往是離群眾最近的地方,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最前沿陣地。領導干部想了解百姓疾苦,傾聽百姓呼聲,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中去,不能光坐在辦公室想,得常往田間地頭跑,身體力行為群眾辦實事,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幸福。對于如何解決地方發展問題,廖俊波想了很多辦法,但歸根到底就是不擺花架子,“俯首甘為孺子牛”,撲下身子,苦干實干。他常告誡縣委班子成員:“要做真抓實干的表率,不能滿足于開會、發文件、聽匯報、作指示,更不能坐而論道,夸夸其談。”
近年來,我省多地積極推行“一線工作法”,正是一種堅持在實踐中培養和鍛煉干部的具體有效方法。什么地方是一線?推進工作的現場在哪里,哪里就是一線;解決問題的現場在哪里,哪里就是一線。通過一線考察干部,涌現出大批能為改革發展謀實招、能為群眾辦實事的好干部。廖俊波就是這樣的“一線總指揮”,經常工作、生活、調查在一線,因此能在工作中找準問題的癥結,開出解決的良方,樹立了新時期基層黨員領導干部的良好形象。
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這應該成為領導干部干事創業的自覺行動。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曾大力倡導“四下基層”工作方法,就是要推動領導干部邁開雙腿走出機關大院,深入基層一線和群眾中,開展調查研究,密切黨群關系,推動科學發展,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應牢記在每位黨員干部的心頭,伴隨著奔赴基層的堅實腳步,努力把強國富民的藍圖,化為燦爛的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