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廖俊波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不折不扣踐行這一信條。報道說,廖俊波“走到哪里,哪里就會大變樣”。在擔任榮華山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4年間,廖俊波為了招商引資,驅車36萬公里,完成征地7000多畝,招商引資簽約項目51個,開工項目23個,總投資28.03億元。浦城人驚呆了,直呼廖俊波創造了奇跡!這閃亮的數字如今已化作一座座廠房、一條條道路和一張張笑臉留在廖俊波履職之路上,見證著廖俊波不知疲倦的身影和無數不眠不休的夜晚。什么叫牢記宗旨、永葆本色?什么叫夙夜在公、一心為民?一名黨員干部的責任擔當和使命感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印證。
相比廖俊波,我們也看到另一類得過且過的官員。最近熱播的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京州市光明區區長孫連城就是這類典型。孫區長信奉“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為官哲學,平時做撞鐘和尚,遇事當甩手掌柜,對工作馬虎應付缺乏激情。毋庸諱言,在現實社會中,孫連城式的官員不在少數。這些人大言不慚什么“無私則無畏”,因為權力被管束,拿不到好處,也就懶得作為,辦事拖拉、工作推諉。這類懶政怠政的庸官降低了政府的辦事效率,阻礙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一些地方甚至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官場怪現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一文中寫道:“每一個領導干部都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而不能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從來就不缺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的好領導、好干部,從焦裕祿、谷文昌到孔繁森、鄭培民、牛玉儒,直到今天的廖俊波,他們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給孫連城式干部上了生動一課。如今,中央強力凈化政治生態,孫連城們的好日子也到頭了,你不換腦子就得挪位子。人們期望也必將會看到,更多懶政怠政官員被撤換,更多想干事能干事的勤政干部從一線脫穎而出,造福廣大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