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節,在東山,許多人在祭奠祖先之前,會到谷文昌墓前燒上一炷香,獻上幾碗菜,或者給谷公點上幾根香煙。“先敬谷公,后祭祖宗”儼然成為東山的一個習俗。谷文昌去世已經35年了。35年來,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但是人們依然懷念谷文昌,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深思。
這位深受百姓愛戴的縣委書記,他生前有什么事跡流傳,他身后又有什么精神傳承?還是讓我們來看看《谷文昌的故事》吧。
《谷文昌的故事》將谷文昌的一生濃縮成68個小故事,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鮮活的細節,在內容上見微知著,反映谷文昌忠誠于黨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赤子情懷;在形式上以小見大,將“心中四有”“三嚴三實”“兩學一做”的道理融合其中,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思想得到升華。
谷文昌“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國民黨軍隊潰退前,在東山抓走了4000多名壯丁,留下了日夜思念兒子的老人,倚門想念丈夫的妻子,多少家庭一夜破碎。在這種情況下,谷文昌和當時的縣主要領導一起,承擔巨大的風險,將這些被抓壯丁的家屬稱為“兵災家屬”而不是“敵偽家屬”,政治上不歧視,經濟上給予保護,一項德政,十萬人心。大躍進期間,谷文昌頂住“保守”的壓力,不大煉鋼鐵,不密植水稻地瓜,避免了“浮夸風”造成的災難。
谷文昌干事創業,始終聯系實際,尊重科學,尊重人才。面對“神仙都難治的風沙”,谷文昌以“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精神,帶領東山人民日復一日摸爬滾打,屢敗屢戰,硬是摸索出經驗,總結出規律,在茫茫沙丘上種上綠色的木麻黃,守護著東山百姓的田園村舍。
谷文昌始終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做事,堂堂正正為人。他不追求政績,而是“認死理”,凡是對人民有益的,他就做。他治風沙、修水利、種樹林、造良田,以人民利益為重,勤勤懇懇,幾十年如一日,心中惦記的永遠是東山人民賴以生存的木麻黃。
最讓人敬佩的是,谷文昌一生嚴于律己,權為民所用,就是該有的待遇他也是能推讓就推讓。他不光自己踐行“一心一意為人民”的宗旨,而且對家人、對下屬也嚴于要求,表現出一個真正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谷文昌去世后,妻子史英萍拆除了家中的電話,連同谷文昌天天騎著下鄉的自行車,一并上交組織。史英萍也是南下干部,解放初即是東山縣民政科科長,可是直到1984年——此時谷文昌已經去世三年了,她的工資級別才由1952年定的18級升到17級,行政職務才由正科升到副處。中間她有過多次升職調薪的機會,但是谷文昌都攔下了,留給更需要的人。谷文昌的家人,幾十年來普普通通,過著平凡的生活。谷文昌以前的下屬,沒有沾谷文昌的光,既沒升官,也沒發財。但是谷文昌的家人和下屬,都以是谷文昌的家人和下屬為榮。在予和取上,谷文昌用一生書寫了真正共產黨人的答案。他的人格力量如朗朗日月,煥發出絢麗的光輝。
谷文昌一生為民謀利,贏得了百姓的擁護和愛戴。《谷文昌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格完整的谷文昌,一個有血有肉的谷文昌,一個用一生踐行“心中四有”“三嚴三實”的谷文昌。谷文昌身上折射出來的精神光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長期的踐行,始終如一的堅持。谷文昌是黨的理論的踐行者。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谷文昌式的優秀黨員的踐行,我們黨才能夠始終堅持正確方向,并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