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為子女留下什么?谷文昌同志的回答是——公私分明、簡樸本分、為民奉獻。盡管谷文昌已去世35年,但他留下的好家風,仍代代相傳。
只要問心無愧就好
記者近日走進位于漳州市薌城區薌江新村一套簡陋的三居室,主人谷哲芬笑吟吟地端出一杯泡好的熱茶。好客的谷哲芬是谷文昌的二女兒,她跟父親相處的時間長,學到的東西也多。
環顧室內,處處整潔、清新、淡雅,放在客廳的藤椅是唯一“奢華”的家具了。
“父親當時就教育我們說,國家的林
木資源十分寶貴,盡量不要用木制家具。所以,幾十年來,我們家里一直用藤椅,這套用了快十年了。”谷哲芬說。
談及家里第一次配備電視機的情景,谷哲芬仍歷歷在目。“當時家里買回一臺12英寸的小電視機,母親視若珍寶,擔心孩子們會碰到,專門制作了一個小木盒,把電視機鎖起來。直到今天,這套保護電視機的裝備還存放在家里,并成為教育晚輩要勤儉節約的實物教材。”
“很滿足了,很滿足了。”談到自己的近況,谷哲芬笑著說。
谷哲芬從基層一步步干起,先后在寧化、漳浦等多地工作,后來調到漳州市建設局,最后以一名副科級干部身份退休。“父親經常教育我們,不要跟人攀比,要多把精力和心思放在怎么干好自己的工作、怎么多為人民服務上。”谷哲芬說,他們五個兄弟姐妹,都自食其力,從沒有
接受過組織的任何特殊照顧。
“干好自己的工作,上對得起組織,下對得起人民,問心無愧就好。”谷哲芬說,受到父親的影響,自己把名利看得很淡。
谷哲芬的母親史英萍,生前堅持從退休金中擠出一部分,先后資助近20名特困生上學。在母親的倡議下,谷哲芬兄弟姐妹幾個也努力從牙縫里擠一擠,資助困難學生,十幾年來從未中斷。
傳承好家風不斷檔
采訪間隙,敲門聲響起,谷哲芬起身開門。原來是她的侄女谷宇鳳,如今在薌城區新橋街道工作。
谷宇鳳打小就跟著奶奶史英萍生活,聽了很多關于爺爺的故事。“作為谷家的一員,我很驕傲,但壓力也大。”谷宇鳳說,奶奶生前多次告誡我們,不能給爺爺、給谷家丟臉啊。
2006年大學畢業后,谷宇鳳通過選調生考試,一直在薌城區石亭鎮工作,直到2012年才調回市區。
早在幾年前,曾有領導考慮到她是谷文昌的孫女,一個人在農村工作不方便,幾次關切地詢問道:“小谷,在農村工作,特別辛苦吧?”領導想給予照顧,谷宇鳳心里跟明鏡似的,趕忙擺手婉拒:“不會,不會啦,我‘水土很服’啦。”
谷文昌的幾個孫子大學畢業后,也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找一份工作踏踏實實過日子,不給組織添麻煩,不走關系開后門。
有領導感嘆說,谷文昌同志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其孫子輩上,依然沒有“斷檔”。
史英萍去世后的2015年春節前夕,東山縣領導按慣例,準備去谷家看望,卻被婉拒。谷家子女的理由是:母親走了,他們沒有資格再享受縣領導來看望的待遇。唯有更好地按父母生前要求的去做,才能告慰老人。
每年清明節,谷文昌的大兒子谷豫閩都會帶一大家子到東山祭拜父親。每次,他都是悄悄地來,悄悄地離開,生怕麻煩當地領導。同時,在這樣的全家“聚會”上,谷豫閩會給晚輩講述父親的故事,把他老人家的教誨傳遞給家人。
“父親用一言一行教我們做人,雖沒有給我們留下什么物質財富,卻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一定遵循父親的教導,讓好家風,代代傳下去。”谷哲芬動情地說。
受谷文昌精神激勵的不只是谷家后人。漳州市谷文昌紀念館提供的數字顯示,截至4月底,前來參觀學習的人數已達573批24159人次。
作為谷文昌精神的發祥地,漳州努力在挖掘、整理谷文昌精神上做文章:創辦谷文昌廉政文化教育中心,把谷文昌精神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培訓課程;開展“弘揚谷文昌精神,推動《準則》《條例》落實”專題研討;編印《谷文昌同志廉政事跡匯編》《谷文昌精神與“兩學一做”》連環畫等通俗易懂的特色教材;整合谷文昌紀念園、東山戰斗紀念園、紅旗水庫、金鑾灣生態片林等展館、工程,生動傳頌谷文昌精神。
學習谷文昌不是停留在嘴上,而是落實在行動上。17名副處級干部主動接受組織選拔,分赴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7個欠發達鄉鎮掛職,推進精準扶貧,特別是深入實施農村貧困無房戶安居工程,目前已動工264戶,完成貧困農戶危房修繕3806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