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序幕,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一開始就具有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描繪了史詩般的壯麗篇章。
中國是全世界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五大國之一,是亞洲大陸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國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兵力,在戰略上策應和支持了盟國作戰,配合了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戰略行動,制約和打亂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戰略配合的企圖。
更為可貴的是,中國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后方基地,在自身極為艱難的情況下,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在美國的戰略設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國的持久抗戰是美英盟國制定和實施“先歐后亞”戰略的先決條件之一,中國戰場是盟軍對日作戰的空軍基地和盟軍太平洋戰場反攻及進攻日本的重要基地。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向蘇聯提供了價值4.5億美元的礦產和農牧產品,向美國提供了價值7.48億美元的桐油和錫、鎢等礦產,向英國提供了價值1.148億英鎊的礦產和農產品,有力地支援了盟國的反法西斯戰爭。抗日戰爭期間,蘇聯軍事情報組常駐延安,中國共產黨將大量戰略情報提供給蘇聯。中共中央獲悉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的準確情報后,立即轉告蘇聯。中共中央允許美軍在華北晉綏、太行等地和華中新四軍第5師的抗日根據地設立電臺,并向美軍提供日軍情報及氣象資料。在華南,美國第14航空隊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合作,建立了情報、通信、氣象等聯系。
從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中國人民獨立堅持抗擊日本侵略軍,中國戰場是東方唯一的反法西斯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仍然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戰場始終抗擊和牽制著100萬以上的侵華日軍,占日本海外陸軍主力的2/3和日軍海空力量的2/5。中國抗日戰爭總共斃、傷、俘日軍150余萬人,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及被俘總數的75%以上。日本戰敗后,向中國投降的日軍達到128萬余人,超過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各島嶼的日軍總和,占日軍海外投降總兵力的50%以上。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為蘇聯、美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贏得了寶貴的戰爭準備時間,并且有力地支援了各個反法西斯盟國。當時跟中國并肩作戰的盟國,對中國戰場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的評價。
蘇聯元帥崔可夫說:“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里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無可爭辯的事實。”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42年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大利亞,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并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日本可以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蘇聯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英國首相丘吉爾說過,如果“中國一崩潰,至少會使15個師團,也許有20個師團騰出手來。其后,大舉進犯印度,就確實可能了”。
除了在軍事戰場上的貢獻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后期,中國積極參與建立戰后國際秩序的一系列重大活動。戰后國際秩序是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國際力量的對比變化、體現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反映國際公理和正義、由同盟國集體建立起來的國際關系理念、規則、組織和機制的總稱。主要包括,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反映世界和平、正義、民主、進步潮流的一系列國際關系理念與價值觀;以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為中心,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的集體安全體制和機制;通過《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具有國際法性質的文件,對戰后世界相關國家領土歸屬問題作出的公正、合理安排;通過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以及對戰敗國實施改造等一系列方式,形成懲罰戰爭罪犯、剝奪戰敗國戰爭潛力和權力,從法律上限制其政治和軍事野心的一整套制度設計。由于少數西方大國的霸權主義行徑和美蘇冷戰的爆發,同盟國在戰時所設計的戰后國際秩序與戰后實際形成的國際秩序有著較大的差別。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后期所確立的戰后國際秩序是當今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基石。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有權利有責任聯合國際社會共同維護鞏固這個成果。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了一個堅持正義、以弱勝強的光輝范例,鼓舞了被壓迫、被侵略民族進行解放戰爭的信心和勇氣,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民族犧牲,中國人民為最終戰勝世界法西斯反動勢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