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面對頻繁的臺風暴雨洪水等嚴重自然災害,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按照胡錦濤總書記視察福建時提出的“六個扎實推進”的要求,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圍繞“十一五”發展規劃目標任務,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運作、重在實效”,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國民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各項經濟指標快速增長。
初步統計,2006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7501.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3.4%,創1998年以來增幅新高。這是繼2004年躍過5000億元大關,2005年跨過6000億元大關后第三次躍過千億元關口。人均GDP達到21152元,比上年增長12.7%。
農業生產平穩發展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473.41億元,增長3%。糧食生產繼續調減,受自然災害影響,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下降3.2%,糧食產量減少1.9%。水果、茶葉、食用菌、蔬菜產量保持持續增長。林業生產增勢良好,植樹造林面積超額完成年度計劃任務,非公造林占人工造林比重比上年提高5.8個百分點;毛竹產量大幅增長,達15.7%,商品材增長5.0%。畜牧水產穩步發展,肉蛋奶總產量增長1.8%,其中肉類產量增長2.9%;水產品產量與上年基本持平。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全省150家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增長3.9%,帶動農戶198.94萬戶,農戶從產業化組織得到的收入達5.51億元,增長17.3%。
工業生產增速加快
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745.58億元,增長20.4%,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三大主導產業拉動工業快速增長,實現產值增長23.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營工業活力增強,三資企業完成產值增長21.4%,高于上年1.2個百分點;股份制企業增長30.1%,高于上年2.9個百分點。企業集中度進一步增強,全省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1620家,比上年增加358家,實現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70%。國家重點調控的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重點調控行業生產得到有效控制,對全省的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產銷銜接好,產銷率為96.9%,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在能源、原材料資源短缺、工業品價格“高進低出”較為突出的情況下,工業利潤仍比上年增長15.7%。
第三產業發展較快
2006年,我省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2.6%,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全省批發和零售業、住宿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實現增加值均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港口貨物吞吐量23689萬噸,增長20.8%;集裝箱吞吐量588萬標箱,增長19.4%。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額分別增長32.1%和65.7%;商品房空置面積267.17萬平方米,下降30.9%,其中住宅空置面積下降48%。其他現代服務業完成增加值971.19億元,比上年增長11.1%。
固定資產投資適度增長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15.08億元,增長38%,比上年提高14.5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1.1%,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8%。民間投資快速增長,城鎮民間投資1124.41億元,增長49.6%,增幅比上年提高15.3個百分點,拉動城鎮投資增長19.1個百分點。工業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城鎮工業完成投資959.21億元,增長29.6%。其中制造業投資663.13億元,增長35.2%。電子、機械、石化三大主導產業投資增長幅度在35%以上?;A設施建設繼續加強,完成投資967.52億元,增長45.8%,增幅比上年高14.7個百分點。全省新增高速公路153公里,累計通車里程1229公里。房地產投資持續發展,全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投資787.36億元,增長45.7%,比上年提高32.6個百分點。
對外經濟平穩發展
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626.63億美元,其中出口412.65億美元,進口213.98億美元,分別增長15.2%、18.4%和9.3%。民營企業出口保持快速增長,全省民營(集體、私營)企業出口107.27億美元,增長41.9%,占全省出口增量的49.3%,拉動全省出口增長9.1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增速較快,出口丹麥、俄羅斯、韓國、巴西、阿根廷、南非、埃及等新興市場增長40%以上。一般貿易出口增長28.2%,加工貿易出口增長9.5%。閩臺經貿聯系日趨密切,雙邊貿易額達56.07億美元,增長15.0%,占全省對外貿易總額的8.9%。
全省共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162家。按歷史可比口徑,實際到資71.85億美元,增長15.3%。按驗資口徑,實際到資32.2億美元,增長23.5%。項目規模進一步擴大,外資項目平均規模由上年的299.66萬美元提高到362.12萬美元。化工、電子、機械三大主導產業引資規模繼續擴大,服務業吸收合同外資增長42.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9個百分點。投資我省前5位的國家和地區是香港、維爾京群島、臺灣、東南亞和美國,合計占全省的82.4%。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04.23億元,增長15.3%,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是1998年以來最高水平。城市市場實現零售額1743.20億元,占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63.2%提高到64.5%。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成交活躍,102個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實現成交額比上年增長17.5%。
新型零售業態發展迅速,全省共有177家限額以上連鎖零售企業(店),比上年增加40家,實現零售額增長79.6%。消費結構升級加快,汽車、石油及石油制品類商品持續旺銷,零售額分別比上年增長32.4%和46.7%,這兩類商品拉動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5個百分點。此外,家具、建筑及裝潢材料、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金銀珠寶、體育娛樂用品、通訊器材等商品日益成為市場銷售的亮點,零售額增長在28%以上。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較上年上漲0.8%,漲幅比上年回落1.4個百分點。八大類消費品價格升降各半:食品類、煙酒及用品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和居住類價格呈上漲態勢,而衣著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交通和通信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呈下降態勢。鮮瓜果、食糖、鮮菜和糧食價格漲幅較大,分別上漲22.1%、28.5%、4.5%和4.4%;受水電燃料價格上調影響,居住類價格上漲5.5%,居各類漲幅之首。部分工業消費品價格漲幅較大,液化石油氣、汽油、柴油價格漲幅在13%以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比上年略升0.9%,其中農用機油、農用種子和農用薄膜上漲較多,漲幅在3.3%至9.5%之間,而化肥價格下降0.7%。
財政金融運行良好
財政總收入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11.86億元,增長28.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超過500億元,達到541.03億元,增長25.1%。主體稅種增勢良好,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增長幅度在20%以上,契稅增長20.9%。全省財政支出722.15億元,增長21.8%。保障重點支出力度較大,農業、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支出增長幅度保持在14%至30%之間,基本建設類支出增長10%。
12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9260.17億元,增長21%,人民幣存款增長21.9%,其中儲蓄存款增長14.7%。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6784.02億元,增長25.3%,人民幣貸款增長27.2%,新增貸款主要投向個人消費和個人生產領域,農業、工業和商業領域;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開發貸款增加明顯。
人民生活繼續改善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28元,扣除物價實際增長10.4%,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4833.35元,比上年增加382.99元,增長扣除物價實際增長8.3%,提高2.5個百分點。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進展良好,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1.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3%,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全省城鄉96.2萬人享受低保。
總的看,我省發展的有利因素仍然多于不利因素,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效應持續顯現。同時我省投資環境日益改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取得階段性成果,經濟發展活力逐步增強,非公經濟成為推動全省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全省經濟將保持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勢頭。
摘自《福建日報》——省統計局局長龔守棟解讀2006年福建經濟運行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