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壽榕
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閩浙總督左宗棠建議在福州馬尾設局制造輪船、整理水師。同年十二月,求是堂藝局正式開學。由于校舍尚未建好,暫時借用福州城內定光寺、仙塔街等地。次年五月遷回馬尾新校舍,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將其改稱為船政學堂,分為前、后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培養造船、駕駛人才的學校,培養、造就了一大批人才,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山”艦是見證中國近代史的重要實物,其定制、監造,參加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武漢保衛戰,直到其重見天日,都與船政學堂暨馬尾各海軍學校學生(以下稱“船政學生”)息息相關。
“中山”艦將士多受訓于船政學校
民國2年(1913年)3月12日,北京政府海軍總司令部任命海軍少校林霆亮(船政后學堂駕駛專業第十七屆畢業生)為首任艦長,“永豐”艦編列海軍第一艦隊,駐守岳州。民國6年4月25日,魏子浩(船政后學堂駕駛專業第十七屆畢業生)接任“永豐”艦艦長。同年7月22日,在海軍總司令程璧光(船政后學堂駕駛專業第五屆畢業生)及海軍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船政后學堂駕駛專業第九屆畢業生)帶領下,魏子浩率領“永豐”艦南下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民國14年3月孫中山病逝,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同年 3月30日廣州國民革命政府明令將“永豐”艦改名為“中 山”艦,并于4月13日舉行了更名儀式。民國21年,廣州海軍北歸,“中山”艦從被南京國民政府海軍部接收編入第一艦隊,至民國27年被日機擊沉,共任命艦長、副艦長6位,其中船政學生占3位:梁序昭(福州海軍制造學校,后轉煙臺海軍學校航海專業第十七屆,1935年任副艦長)、張天浤(煙臺海軍學校航海專業第十八屆轉馬尾海軍學校學習,稱寄閩班,1936年任副艦長)、呂叔奮(海軍學校航海班第二屆畢業生,武漢保衛戰中薩師俊艦長陣亡后,以副艦長代艦長職繼續指揮艦上官兵抗敵)。
民國26年(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策劃盧溝橋事變,發動對中國的全面侵略。同年夏,海軍學校第六屆航海班艦課結束,到南京草鞋峽水魚雷營訓練,學習水雷、魚雷、無線電收發等共半年,之后到鼓山進行槍炮專科訓練一年,次年六月結業。隨后奉命和海軍學校第五屆輪機班同學共54人,由福州經陸路分乘卡車,經閩北、江西到洞庭湖岳陽江面,分別登上各艦見習。航海班林鴻炳、陳智海、周福增、康健樂和輪機班陳鳴錚、張奇駿、張傳釗、劉洛源等8人一同被派往“中山”艦實習。陳智海分配在艦首三寸炮位,林鴻炳在艦尾二公分機關炮位,周福增、康健樂則在駕駛臺兩側指揮兩門機關炮。
以船政學生為主力的“中山”艦將士英勇抗日
瘋狂的日軍占領南京后,隨即又進軍武漢。民國27年(1938年)10月15日,“中山”艦奉命從岳陽開往漢口外圍,擔任金口至新堤一帶沿江警戒,以保證武漢軍民物資的安全轉移。
24日上午9時10分,一架敵機進行偵查,被艦炮擊退。午后,“中山”艦奉命開往監利執行任務。3時零5分起錨,當艦首剛開始對準漢口方向時,日轟炸機六架迎面飛來。3時零6分,電訊官張嵩齡(福州海軍藝術學校學生)向海軍總司令部發出最后一份電報,報告“中山”艦與敵遭遇。3時15分,日機6架魚貫投彈,艦長薩師俊即下令射擊,一時各炮齊發。
艦首歐立肯高射炮連放三彈后發生故障,駕駛臺左右的壹磅炮各發兩彈后也發生故障,雖經努力搶修,均未見效;而后段蘇羅通高射炮又以桅桿障阻,不能向艦首掃射,日機趁勢俯沖投彈,重磅炸彈如雨點般投向“中山”艦:第一彈落艦尾左舷水中爆炸,官員艙水線下鐵板破裂進水,舵機轉動不靈;第二彈落右舷爆炸,艦底漏水,堵塞無效;第三彈落右舷水中;第四彈落左舷,鍋爐艙左水線下鐵板破裂,進水厲害,鍋爐無汽,艦體左傾。航海見習生周福增頭發燒焦,旗兵張育金(馬尾海軍練營畢業生)、三等信號兵李炳麟(馬尾海軍練營畢業生)、勤務兵陳有中殉職。第五彈落到艦首,駕駛臺也被機槍掃射,航海見習生陳智海、槍炮上士王祥兆殉職于高一炮位,艦長薩師俊受重傷,但仍在駕駛臺指揮作戰。在槍林彈雨中,官兵們同仇敵愾,誓死衛艦。副艦長呂叔奮下艙巡視,發現艦體已失去動力,向下游漂流中。航海員魏行健(海軍學校航海班第五屆畢業生)經艦長同意,下令放下一、三兩號舢舨,欲將受重傷的艦長及受傷官兵送上舢舨。薩艦長誓與艦艇共存亡,執意說:“諸人盡可離艦就醫,惟我身任艦長,職資所在,應與艦共存亡,萬難離此一步。”魏行健等官兵只得強行將艦長抬上舢舨。救生舢舨載著重傷員離開受重創的“中山”艦,這時,日機不顧國際公法,悍然對兩艘舢舨密集掃射,舢舨立即沉沒。舢舨上官兵除一等信號兵李麒(馬尾海軍練營畢業生)傷重延至27日死亡外,其余全數壯烈犧牲。
隨后,日機又在“中山”艦上空來回掃射4次,副艦長呂叔奮代理艦長職繼續指揮作戰,并指令艦上士兵搜集木料及浮質物。時艦身傾斜40余度,動力已全部失去,順水漂流至大金山前,呂叔奮不得不下令全體官兵棄船,陳鳴錚、張奇駿、林鴻炳、康健樂、劉洛源等一同跳入水中,或泅水或抱著漂浮物掙扎游上岸,或靠著附近漁船的撈救生還。下午4時30分,傾斜的“中山”艦突然艦首稍舉,就立即下沉,沉沒在金口北岸大金山前的江底。全體生還者集結在江灘上,面對滔滔江水向“中山”艦和壯烈犧牲者致哀。25日,槍炮員陳夔益(海軍學校航海班第五屆畢業生)率“平海”、“中山”艦的汽艇尋找尸體,先后找到11具,派正電官何承恩購買棺木11具,在木簽上標明姓名,葬于金口郵電后的小山上。其中參戰的船政學生27名,犧牲15名(海軍學校畢業生3名、馬尾海軍練營畢業生12名)。
重見天日的“中山”艦與船政學生再續前緣
船政學堂是清廷為求“自強”而設立的。船政學生作為海軍的中堅力量,在中國近現代抵御外侮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山”艦將士多數由船政系列學校培養的,它們與“中山”艦的這一段歷史淵源,體現了船政學生秉承了愛國愛民、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大無畏的英勇氣慨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寫下了中國海軍抗戰史上壯烈的篇章。
(摘自《福建史志》2009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