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應,福建候官(今福州)人,生年不詳。其家本是閩中土著世家大姓。南朝梁時,晉安郡經常爆發土著大姓反對官府的武裝斗爭,其郡將、長吏,累次被殺。陳寶應之父陳羽本是郡中豪強,頗有才干,經常從中謀劃,擴充勢力,后又投靠官軍,消滅各大姓勢力,從而掌握晉安郡的兵權。梁太清二年(548年),梁將領侯景發動叛亂,直攻建業(今江蘇南京),各地豪族乘亂而起,割據一方。梁大寶元年(550年),陳羽以武力逼走晉安太守賓化侯蕭云,自主郡政,因年老,命陳寶應典兵。當時,江浙東境鬧饑荒,會稽尤甚,餓死者十占七八,饑民多賣身求活。時晉安豐收,陳寶應乘機發兵,從海道攻占臨安、永嘉、會稽、余姚、諸暨等地。又運去大量谷米,取回大量玉帛、人口,江浙間能駕馭舟車者也多投歸閩中。陳氏由此資財大增、兵多將廣,晉安的勢力一時強盛。大寶二年(551年),梁朝平定侯景之亂,承認陳羽、陳寶應割據閩中的事實,任陳羽為晉安太守。紹泰元年(555年),陳霸先攫取梁朝的輔政大權,陳羽請歸老,求以郡政傳給陳寶應,獲準;陳寶應因被授為壯武將軍、晉安太守。紹泰二年(556年),加封候官縣侯,食邑五百戶。這時陸路兵亂不通,陳寶應乃從海道至會稽上貢。梁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取梁敬帝蕭方智而代之,國號陳,改元永定。同年置閩州,轄建安、晉安二郡,授陳寶應持節散騎常侍、信武將軍、閩州刺史領會稽太守。陳天嘉元年(560年),陳文帝繼位,為籠絡地方割據集團,進陳寶應為宣毅將軍,加陳羽光祿大夫,并把陳氏一族編入宗室籍,其子女不論大小皆封爵。
陳寶應為鞏固對閩中的統治,與割據浙、贛的留異、周迪結成聯盟,并娶留異女為妻。永定三年(559年),陳朝開始實行消滅地方割據勢力的政策。先是派蕭乾為建安太守,想從閩江上游削弱陳寶應的勢力,但因陳寶應阻撓,蕭乾無法到任。至天嘉三年(562年),陳朝派遣司空侯安都領軍攻浙江留異,陳寶應出兵支援,不敵,留異父子奔福州投陳寶應。同年,陳朝又派江州刺史吳明徹率軍攻江西周迪,陳寶應也出兵、糧資助周迪。天嘉四年(563年)正月,周迪兵敗,單身越嶺,亦奔福州投附陳寶應。文帝盛怒之下,取消陳寶應的宗室屬籍,發兵討伐。派都督章昭達軍由陸路、益州刺史領信義太守余孝頃軍由海道,兩路夾攻閩地。陳寶應率軍據建安湖漈,結水柵山寨以阻陳軍前進。天嘉五年(564年),章昭達命軍伐木結筏,乘溪水漲急時流放之,沖破陳寶應兵寨水柵,而后水陸急攻,適余孝頃率海路軍至,陳寶應兵大敗,率其子南逃,至莆田被俘。陳寶應及全家子弟20人被押送建康(今南京)斬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