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很高興參加福建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成立大會。在此,我代表省委,向大會的勝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與會的各位老領導、黨史專家和同志們,表示親切問候!
盛世修史,自古有之。當前,我省黨史工作又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期。首先是中央高度重視,近年來,胡錦濤、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先后就黨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為新時期的黨史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5月,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第四屆理事會換屆大會在福州召開,對我省黨史人物研究和宣傳工作是個有力的推動。其次是省委的關心支持,今年4月,省委常委會專題聽取了省委黨史研究室的工作匯報,展工書記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同時研究解決了我省黨史工作中的若干重大問題;6月,召開了全省黨史工作會議,下發了《關于加強新時期黨史工作的意見》。特別是5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這也為我省黨史工作提供了廣闊的作為空間。在這樣的形勢和大背景下,福建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的成立,可以說是應運而生、恰逢其時,意義重大,大有可為。
人是歷史的主體。對黨的歷史做一般的、綜合性的論述,很重要,很有必要。但不要忽視人物傳記在黨史上的重要地位。馬克思曾經說過,歷史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正是由眾多鮮活的、生動的、有故事、有個性的人物的活動,才匯聚而成豐富、精彩的歷史。歷史書上最精彩的篇章,往往都是一些重要人物的傳記。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我黨歷史上涌現出了很多的杰出人物。他們所創造的輝煌業績,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崇高品格,永遠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和繼續前進的力量源泉。研究和宣傳中共黨史人物,以史鑒今、資政育人,使民族精神在新的時代得以升華,對于推動我們正在從事的事業,具有非常 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省是黨史資源大省,在黨史人物研究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我省1925年建立共青團地方組織,1926年建立黨組織。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福建從事過建黨、建軍的革命實踐。“古田會議” 就是其中光彩奪目的一頁。福建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征出發地之一。中央蘇區鼎盛時期有30多個縣,福建就占了20 個。全省有近10萬人參加紅軍和游擊隊,其中有近 3 萬人踏上長征之路。三年游擊戰爭時期,留在福建的近萬名紅軍和游擊隊,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反復“清剿”,保存并發展壯大了革命力量,一部分后來成為新四軍的主力來源,一部分留在福建一直堅持到全國解放,為福建贏得了“紅旗不倒”的榮譽。新中國成立后,福建是東南海防的最前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又成為改革開放和促進祖國統一的前沿平臺。在近現代中國的歷史進程中,福建產生了很多重要的黨史人物,為我們深化黨史人物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資源。相信福建省黨史人物研究會的成立,對搜集、整理福建地方黨史人物資料并進行研究、宣傳,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建設黨史工作強省、凝聚力量服務海西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下面,借這個機會,就如何進一步做好黨史人物研究工 作講幾點意見,供同志們參考。
一要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努力實現黨性與科學性的統一。黨史研究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工作,鮮明的黨性原則是其本質屬性。我們研究黨史,很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堅持黨的領導,更好地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這一點要很明白才行。進行黨史人物的研究和宣傳,一定要堅持講政治,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這個問題,說到底也就是立場問題、黨性問題。黨史人物研究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不然就會迷失方向,從根本上喪失研究的意義。對黨史人物的研究者來說,只有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才能深刻地洞察黨史人物的社會背景,掌握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寫出歷史的深層本質,才有可能把黨史人物的根本問題搞清楚;同時,堅持黨性原則并不意味著對科學精神的排斥,更不是為了迎合需要而恣意篡改歷史的真實。黨性和科學性二者之間必須是有機的統一,黨性為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重點,而科學性則為研究提供了基本的規范和方法論指導。有了黨性原則的制約,黨史人物研究就不會成為演義與杜撰、戲說與傳言;有了科學性的指導,黨史人物研究就不會走入為“研究”而“研究”的誤區,而真正成為一門科學。兩者的有機統一,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我們從事黨史人物研究的同志,一定要把黨性與科學性有機結合起來,從人物的角度,深入研究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通過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通過弘揚黨的優良傳統,發揮黨史人物的榜樣教育作用,更好地把我們的事業推向前進。
二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追求與研究旨趣,讓黨史研究更好地為現實服務。歷史是一面鏡子,又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黨史人物研究既屬于歷史的研究、學術的活動,同時又有它現實的功能、當下的意義。這就是要以史鑒今、資政育人、服務大局。我們在開展黨史人物研究的時候,一方面要繼續重視革命戰爭年代的英雄人物,另一方面要更多地關注經濟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努力做到既尊重歷史,又服務現實,把歷史性與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首先,要通過對黨史人物個人活動的研究,探討、揭示支配黨史人物活動的背后的物質和精神力量,揭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客觀規律,以及黨加強自身建設的規律,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以及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服務。更具體一點來講,落實到我們省,落實到我們的實踐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為科學發展服務,為海西建設服務,為我們的經濟發展、社會建設、精神文明、黨的領導等,提供一些歷史的借鑒和智慧的源泉。其次,要通過對黨史人物的研究和宣傳,積極全面地評價黨史人物的功過得失,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教訓,讓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深刻感受黨史人物對民族的赤子之心、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執著追求,用他們優秀的思想和品格教育后人、激勵后人,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感悟,開闊人的胸襟和境界, 從而更加激發干事創業的激情,為海西建設提供精神支撐和智力支持。
三要堅持嚴謹的學術態度與治史方法,既體現真實性又重視在一些問題上的分寸把握。黨史人物研究是一門科學,要堅持實事求是,堅持一切從歷史實際出發,客觀、真實、準確地敘述和評價黨史人物。記得有人說過,歷史是嚴峻的,并不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現在有些傳記作品在評價黨史人物時,存在人為拔高、美化的現象,好像傳主從小革命,一貫正確,從來沒有缺點錯誤(也許知道有缺點錯誤,但不敢寫出來)。這與科學評價黨史人物的要求就有差距。真實性是黨史人物研究的靈魂,是客觀、公正評價黨史人物的基石。黨史研究者必須堅持嚴謹的學術態度與治史方法,全面掌握史料,進行辯證思維,透過現象看本質, 寫出真實的黨史人物,并對其作出中肯的評價。同時,在評價歷史問題和歷史人物時眼界要寬,但也不能寬到沒有邊界。特別是在一些問題上,也還是有個分寸和“度”的把握問題。這個“度”的把握,前提仍然必須是尊重歷史和符合實際的。比如,發生在全國和我省的一些重大政治歷史事件, 有些發生在解放前,有些發生在解放后。這里面會關涉有些黨史人物 (有些人現在還在世)。這些事件,具有歷史的特殊性和時代的敏感性,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上,一方面要注重堅持歷史的真實,不能回避事實,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把握分寸,考慮當下的社會效果;既不違反現行政策,又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對安定團結起促進作用。應該寫什么,不寫什么,怎么寫,真實性和分寸度的把握都要兼顧到,都要處理好。
四要堅持鮮活生動的寫作風格與傳播方式,不斷提高作品的藝術品味和宣傳教育的效果。撰寫人物傳記,如果只注意史料的整理擇用,停留在敘述人物經歷的較淺層面上, 就會使一個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變得呆板、枯燥,讀之味如嚼蠟。這樣的傳記,史實再豐富準確,也不會為讀者所歡迎。撰寫黨史人物傳記,要調動各種藝術手段,真切再現傳主的精神風采。這也是評價黨史人物傳記作品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這就需要對黨史人物的生平事跡既進行宏觀的準確把握,又進行微觀的縝密體察,敏銳發現和捕捉典型的情節和細節,選取恰當的敘述方式和切入角度,把最能體現人物特點和最能表現主題的資料用在最恰當的地方,千方百計地使黨史人物鮮活生動起來。在確保史實真實性、歷史科學性的基礎上,還要努力提高作品的藝術性,這樣才容易為讀者所接受、為社會所認可,取得比較好的宣傳、教育效果。這就必須力求貼近人物的內心世界,走進人物的歷史活動和思想脈絡中,并注入對歷史的認識和思考、理解和深情,從而在歷史的大背景下寫出黨史人物的個性化內容, 展示其平凡而偉大的特質。只有這樣,歷史這面鏡子,才能既照亮現在,也照亮未來。
福建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的成立,為更好地開展黨史人物研究,搭建了一個學術交流的橋梁和平臺。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充分發揮黨聯系史學界專家的橋梁紐帶作用和聯系廣泛、人才云集的獨特優勢,積極開展黨史人物研究、宣傳的經驗交流,互通學術情報,交流學術成果,凝聚各方力量,持續壯大隊伍,幫助會員不斷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把我省的黨史人物研究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各級黨委及其有關部門都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對黨史工作的有關精神和部署,高度重視、積極支持黨史工作,包括積極支持黨史人物研究會的工作。廣大黨史人物研究工作者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發揚刻苦鉆研和無私奉獻精神,努力寫出具有現實意義、學術深度和生動感人的精品,在黨史人物研究上多出優秀成果,再創新的佳績。
同志們,今年是建國60周年和古田會議80周年。撫今追昔,修史立傳,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當代史學工作者對此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黨史人物的水平,充分發揮黨史人物在鑒古知今、資政育人中的作用,為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